郑秋英
摘要辣椒白绢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根据辣椒白绢病的病害症状、传播途径和田间发病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辣椒白绢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辣椒白绢病;病害症状;传播途径;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182-01
辣椒白绢病是辣椒种植区的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现将其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病害症状与传播途径
植株接近地面茎基部表皮首先腐烂,初呈暗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病部凹陷,表皮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呈辐射状向四周扩展,病斑环绕茎基部一周后,植株萎蔫,叶片凋萎、干枯、脱落,逐渐整株枯死,发病后期在病部菌丝上产生许多褐色或淡褐色白菜籽状小菌核。根部受害时,皮层腐烂,在病根上产生的稀疏的白色菌丝。与地面接触的果实也可发病,发病后果实软腐,表面有白色绢丝状菌丝体。
该病以菌核在土壤或混杂在种子里过冬。翌年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菌核长出菌丝从辣椒根部或根茎部侵入为害,使植株茎基部组织腐烂,病株周围土壤中的菌丝可沿着地表蔓延到邻近植株上,造成病害的扩展蔓延。菌核也可随雨水、灌溉传播。辣椒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2田间发病的影响因素
2.1温湿度
调查表明,该病在5月下旬始见,病害流行时段为6~7月,7月底病情达到高峰。8月份后随着降雨的减少和气温的降低,病情不再发展。气温低于20℃时,田间不发病;平均气温25~30℃有利病害发生。相对湿度高于85%有利病害发生;低于75%,病害发展受到明显抑制。5~6月份雨季来临,土壤湿度大,气温较高,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2.2连作
该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连作地块病害比新种植地重。据调查,重茬地平均病株率24.5%,而新种植地仅10.6%。
2.3地势
调查结果显示,地势低洼地、平原地、丘陵坡地的平均病株率分别为29.8%、18.3%、8.7%。表明地势低洼地较平原地发病重,平原地较丘陵坡地发病重。5~6月是雨季,导致低洼地较长时间积水,田间湿度大,病害明显较重。
2.4土质和栽培方式
据对不同土质的调查结果显示,黏土、壤土、砂土的平均病株率分别为23.1%、16.3%、9.4%。表明土壤黏重的地块发病较重。在调查中还发现,施肥水平高,有机肥和氮、磷、钾配合施用,辣椒生长健壮的田块,发病相对较轻;少施或不施氮、磷、钾肥的田块辣椒长势较差,发病相对较重。据不同种植密度的辣椒田调查,种植过密田块和比较合理田块的平均病株率分别为21.7%、13.3%,表明种植密度过大的田块通风透光不好,发病明显较重。
3综合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
一是轮作。病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5~6年。辣椒种植应与非茄科作物轮作,最好采用水旱轮作。二是种子处理。先用55℃温水浸种20min(注意要不断搅动),然后用30℃清水浸泡4h,最后再用1%的硫酸铜溶液浸种5min,可杀死种子中大部分病菌。三是深耕土壤。深耕可将表层土壤中的病菌翻入深土层,病菌菌核在深土层中难以萌发。因此,深翻土壤可有效地防止该病发生,同时,还有利于根系生长。四是选择肥、水条件良好的地块种植。种植辣椒应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排灌方便、中等以上肥力的砂壤土栽培。结合整地施消石灰750 ~1 050kg/hm2,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可抑制病菌的发生。同时,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2.5~30.0t/hm2,过磷酸钙600~750kg/hm2,硼砂22.5kg/hm2,硫酸镁75.00kg/hm2。采用穴施,并与田土充分拌匀后种植。合理密植,一般连畦带沟宽110~130cm,双行种植,畦高25~30cm;单垄种植,连畦带沟90cm。五是拔除病株。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在病穴及周围土壤上撒消石灰粉消毒;辣椒收获完后对田间的残枝、落叶彻底清除干净,以减少传染源。六是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实行氮、磷、钾肥平衡施肥,合理施用硝酸钙、硝酸钾等氮素肥料可减轻病害为害。在干旱时应早上或傍晚适量浇水,进入雨季,要及时排水,避免阴雨天进行农事操作。适时中耕、除草、松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2化学防治
田间发现病株,立即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细土100~150份混合均匀撒在病株根茎处。也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在茎基部进行淋施,每穴浇药液250g,7~10d施1次,连续施用2~3次。农药交替使用,对控制病害的扩展蔓延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参考文献
[1] 刘荣云.辣椒白绢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J].中国蔬菜,2005(6):27-28.
[2] 蒲国年.高寒地区温棚辣椒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8):94.
[3] 苏仕卫,谷振国,李德陆.大田辣椒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吉林蔬菜,2009(1):27.
[4] 夏朝真.辣椒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