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娟 朱红彩 王 蕊
摘要从隔离区检验、亲本纯度检验、制种田纯度检验等方面介绍了杂交玉米制种检验技术,以为提高玉米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玉米;制种田;花期检验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087-01
在玉米杂交种生产中,为保证生产种子的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质量标准,应掌握正确的田间检验技术,并提供准确的田检结果。这是提高种子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也对改进玉米制种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1隔离区检验
空间隔离的单交种至少300m;时间隔离的单交种,春播制种应错期40d,夏播错期30d;高秆作物隔离的,高秆作物种植距离应不小于30m。无论是空间隔离、时间隔离还是障碍物隔离,一定要控制外来花粉干扰,防止生物学混杂。
2亲本纯度检验
检验内容包括亲本真实性和一致性。此期应以亲本的株高、株型、叶形、叶色、雄穗形状和分枝多少、护颖色、花药色等典型性状作为检验依据,进行准确的检验鉴定。
3制种田纯度检验
3.1检验方法
0.33hm2以上地块可采用5点取样法,0.33hm2以下地块可采用3点取样法(以户为单位)。大面积地块可采用以户为单位的随机抽样法,此法注意相邻2个样点应分别在不同地段取样。抽取样点数以户为单位检验时,每户不少于2个样点。大块地抽检整体质量时,按随机取样法,6.67hm2以下不少于8个样点,13.33hm2以下不少于11个样点, 33.33hm2以下不少于15个样点,超过33.33hm2的地块或不同地块的取样另计1个取样单位,不能混计,每个样点株数不少于500株,但取样点距地块边缘必须在5m以上。
3.2检验项目
3.2.1父本杂株。父本杂株散粉多使母本产生的配组合外的异单交种或三交种,当代亦难以鉴别和清除,是影响种子纯度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本杂株必须在散粉前尽早彻底的拔除。根据父本的株型、叶色、叶形等特征去除父本杂株。抽雄授粉期如制种区内父本杂株散粉株率超过规定标准时,所收获的种子应作级外处理。
3.2.2母本杂株。母本杂株一旦散粉或接受其他植株花粉,多产生配组合外的杂交种。因此,母本行要及时彻底去雄。跑粉仅是母本行中个别植株,且这部分杂株所产生的果穗、粒型、轴色、粒色等外部形态与所配组合有明显差异,收获后经过穗选基本可剔除。因此,母本杂株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弱。
3.2.3母本散粉率。散粉株指母本花丝抽出后至枯萎前,若雄穗上出现花药外露的小花10个以上时,即认为该植株已散粉。母本行全部雄穗在散粉前应及时彻底拔除,拔出的雄穗埋入地下或带出制种田妥善处理,做到及时、彻底、干净。在整个隔离区内,若每次检查均超过规定标准或3次检查散粉株率总和超过最大限度标准且母本正值吐丝盛期已经影响到正常杂交授粉时,则收获的种子作级外处理。若母本去雄不及时、不彻底的散粉株对正常杂交授粉影响不大,如此时花丝尚未出现且母本花丝已经枯萎,而母本行内极少数劣小植株雄穗抽出散粉,经及时拔除,收获后仍可作种子用。
3.2.4母本雄穗残枝、折枝及小苗。残枝是指因母本去雄方法不当或去雄不彻底而形成的少量散粉花枝。折枝是指母本去雄不及时,雄花已散粉,雄穗颈部组织老化坚硬无法拔除,为应付检查采用手折或剪刀去雄的情况。小苗因抽雄时间一般比正常母本晚5~8d,在抽雄后期易被人们忽视而散粉引起母本自交,母本雄穗残枝和折枝散粉后也均使母本自交产生自交株,对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危害甚大。1个残枝上小花散粉数在10个以上的记为1株散粉株;小花散粉不足10个的,累计达10个时记为1枝残枝;3个残枝按1株散粉株算。折枝情况一经发现,均按散粉株算。凡小苗母本花丝枯萎前,散粉小花数在10个以上的,按1株散粉株算,小花散粉数少于10个的,按残枝情况算。
3.2.5露头株。指母本的雄穗已经露出,尚未散粉的植株。检查其所占的百分率,是作为督促繁种单位加快去雄的依据。
4注意事项
(1)在开花期,凡自雄穗基部折断或抽断雄穗尚有分枝的计入散粉株,并按散粉株对四周母本进行技术性处理,割除或掰去距散粉株2.5m以内的所有吐丝株果穗。
(2)抽出的母本雄穗必须立即装入随身携带的袋内,然后运出制种田深埋,绝不允许去雄人员带着母本雄穗在田间走动,以免母本雄穗散粉引起人为自交。
(3)对不能及时去雄的地块,及时通知基地负责人,由基地立即组织人员予以拔除。
(4)全田授粉结束后要及时割除田间父本,不留隐患。
(5)每次检查都应将结果记入《玉米杂交制种田间检验结果单》,所用的数据均为平均数,发现问题应会同受检单位负责人进行复查,并要求其在同次检查结果单上签字。
5参考文献
[1] 张学红,窦士树,郭玉霞,等.杂交玉米制种田间检验方法[J].种业导刊,2009(7):26.
[2] 赵前程.杂交玉米制种花期不遇的原因和解决方法[J].种子科技,2009,27(4):36-37.
[3] 李婷,李方华.杂交玉米制种花期预测与调控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22):37-38.
[4] 张世洪,郭晓红,罗兴忠,等.杂交玉米制种结实率低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8(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