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严惩泄露用户信息者

2009-03-19 14:09
环球时报 2009-03-19
关键词:惠普罚款个人信息

本报驻美国、印度、日本特派特约记者 管克江 任 彦 孙秀萍

据消息人士透露,被央视曝光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电信运营商近日已到中消协说明情况,此事的最终处理结果不得而知。事实上,个人信息泄露困扰许多国家,解决方法大抵超不出国家立法、企业自律、个人自保这几方面。今年2月,美国660家小电信商由于违法泄露用户信息,被依法共罚1.33亿美元;两年前日本某名企总裁也为类似行为在媒体上公开谢罪。这些发达国家对个人信息的重视和保护值得中国思考和借鉴。

美国有“不许打电话”服务

记者刚到美国的时候,常常接到以广告为目的的电话或邮件。后来才知道,电话公司或邮局可以把用户的电话号码和家庭地址等信息出售给专门的广告商盈利。不过美国有法律约束,拨打一个专线电话,申请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不许打电话”服务,便可以禁止这些公司再来骚扰。不过这个事例也表明,企业在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方面,不总是尽心的。

一个典型案例是惠普间谍案。2006年惠普怀疑部分董事会成员和记者串通泄露公司战略并聘请了一批私家侦探调查。这些私家侦探假冒董事会成员和记者的名字,向电话公司索取了通话记录。丑闻曝光后,惠普董事长和总法律顾问被迫辞职,加州总检察长向有关高层提出了刑事诉讼。惠普同意赔偿1.45亿美元了结一项民事诉讼。5名侦探被以“共谋”和“身份盗窃”罪起诉,最高可判12年徒刑。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在保护消费者信息方面打击企业不法行为的“总管”。惠普案后,联邦贸易委员会对电信公司泄露消费者信息的行为加强了监管。联邦贸易委员会2009年2月宣布,660家小电信商由于违反了保护消费者信息规定,被总共罚款1.33亿美元。

近年来栽在联邦贸易委员会手下的案例不胜枚举。以“不许打电话”服务为例,目前有1.65亿美国民众使用了这个服务。在用户要求不许打电话骚扰后,如果哪家公司再打电话推销,每打一个电话罚款1.1万美元。目前被联邦贸易委员会罚款最高额是650万美元。《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规定,未经家长允许不得搜集任何未满13岁儿童的信息。一家网站因此被罚款100万美元。还有一家拥有16.3万名消费者金融档案的公司,仅仅因为没有明确它的客户权限,被联邦贸易委员会罚款1500万美元。

日本立法严防个人信息外泄

掌握大量个人信息曾经是日本企业用来推销产品不可缺少的条件。为此,日本个人信息外泄情况一度泛滥,很多记载着学生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的学校毕业名册都被公然销售。特别是一些和个人信用卡有关的数据更是企业急于猎取的对象。日本发生过有关职员为了金钱目的而违背职业道德出售个人信息的案例。2006年,著名电信公司KDDI的个人电话用户记录被职员大量倒卖,一度成为当时报刊的头版头条,该公司负责人最终不得不公开谢罪。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颁布了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的相关法案,对个人信息泄漏和买卖等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不过,由于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个人信息外泄事件仍然屡禁不止。直到2003年5月,日本出台了包含具体细则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关联五法》。根据该法律,如果企业没有采取有效地防范个人信息流失的措施话,将依法受到刑事惩罚。法律出台后,日本企业先前的行为得以约束。但并没有完全杜绝有关事件的发生。律师松岛淳认为,企业在签合约时应从法律角度采取防止个人信息泄漏的对策,此外还要采取系统方面的有效防范对策等。

新兴市场尚缺规范

和西方国家在保障个人信息领域的立法逐渐健全不同,印度和泰国等新兴国家目前尚处于法律缺失的阶段。以印度为例,记者在当地经常接到电话公司下属的中介和旅游公司的骚扰电话,推销广告。但是,当地个人信息外泄和滥用的程度并没有发展到规模化,因此印度人对此也并没有达到极端反感的地步。法律在保障个人信息方面也仍处于近乎空白的阶段,因此管理较为混乱。▲

猜你喜欢
惠普罚款个人信息
保护死者个人信息 维权要不留死角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
浅论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刑法规制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惠普CEO辞任
男子不满超速罚单用两桶硬币交罚款
值得安利 ZUKZ2 Pro
“罚款通告”与“收款指南”
罚款
摘一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