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小超市、小卖部、饮食小摊、小作坊在农村“遍地开花”。
春节期间,这些小店、小摊位的食品更以其低廉的价格,备受青睐,成为广大农民购买过节食品的首选地。
然而,这些充斥于乡村市场的食品质量如何?是否安全呢?带着疑问,在2009年春节来临之际,《农村农业农民》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乡村市场。
小顾客
2008年11月28日,初冬的天空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分外晴朗,郑州市中牟县农村某小学外,路两旁的树木在寒风中摇曳着身躯。
这一边,李德才已经把刚从2公里外的镇上购进的小食品摆到货架上,他看着表,等待着放学后光临的小顾客们。每天放学钟声响起,就会有成群的小学生争先恐后地跑向这些乡村杂货店。
读二年级的李明是第一个来到李德才小店的客人,他掏出2角钱,买了1根“辣条”,找回了1角钱。
“很辣的,好吃。”8岁的李明在接到李德才给他的一根“辣条”之后,黑乎乎的小手拿着,吃得津津有味。他说,每次从爸爸那里要来零花钱,都要到这里来买“辣条”吃。
“辣条”是一种类似腐竹的豆制品,外表金黄色,卷成长筒状。李德才店里的“辣条”,包装袋上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厂址、电话、生产日期的相关内容。但是,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对它的喜爱。
“一般一天要卖两三包。”李德才对记者说,这种食品因为味道刺激颇受孩子们的欢迎,李德才自己的小孩也经常吃,有的时候吃多了孩子会拉肚子。对此,李德才认为原因在于“太辣了”,而不是产品本身的卫生问题。
该小学的老师马小洁对此表示担心。她告诉记者,学校门口有5家这样的杂货店,光临这些店的孩子年龄在7~11岁之间,每个学生一星期的零用钱在1~3元,几乎全都花在了“辣条”、“豆奶”、“唐僧肉”之类的小食品上。而这些食品,大多来路不明,至少从外表看起来卫生不过关。
“我经常叫学生不要买这些东西吃,但是小孩子嘴馋,管不住的。”马小洁说,孩子们是这些乡村杂货店小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如果没有孩子们的光顾,学校门口的杂货店都得倒闭。
便宜就是吸引力
35岁的李德才和他的妻子开的这家杂货店,位于学校门口一条不到3米宽的小土路旁边。
小店面积约10平方米,除了数量有限的烟、酒、肥皂、洗衣粉等稍大件的货物之外,柜台上摆放得最多的就是包装简陋的汽水、饼干、面包、方便面、火腿肠、糖果、山楂片、果冻、八宝粥等小食品。
2008年11月28日10时,记者来到李德才的小杂货店时,他正准备出门到2公里外的镇上去进货。对于这一个乡村小店来说,镇上的批发市场是它最主要的货物来源。
一般情况下,李德才每2天就要进一次货,每次300元左右,有时是他的妻子去。
“农村人有得吃就行了,哪有这些讲究?”李德才识别商品的知识非常有限,进货的时候,他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都很少看,因为他的顾客们并不在乎这些。
除了从批发市场进货之外,李德才的货物还有一个重要来源,那就是村民自产。
李德才所在的村上有一个小生产作坊,杂货店的一部分食品就出自那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装在一个小塑料袋里的酸奶,记者试着尝了一日,淡淡的奶味中杂着一股塑料味,无法下咽。
李德才笑着说:“城里人就是娇,我们也经常喝,就是这个味。”似乎他们已习惯了。
流动送货车也是乡村杂货店的供货渠道之一。
在李德才的小店里,一部分铅笔和几个装在塑料袋里的馒头就来自他们那里。对于这些商品,李德才和他的乡亲们都是毫无戒心地接受,他们从来不要求流动送货者提供生产许可证、卫生合格证等能表明这些商品合法身份的证明。
但是2008年12月份,一辆无牌面包车带来的一箱洗发水还是让他们有了警惕。车上的人宣称这种洗发水“去屑止痒,效果好,价钱便宜”,只卖7元一瓶。许多村民都买了这种产品,但是面包车一走,他们就发现不对劲了。
“第一次用,我的头皮就痒得难受。”村民马德顺买了一瓶已经用去一半,他妻子用了之后还掉头发。
记者来到李德才经常进货的镇上的一家超市,看到几家不同厂家出产的几种奶粉,包括婴幼儿、学生助长、老人补钙等多个品种。
在面向乡村市场为主的批发商行,这几种奶粉还算是“奢侈品”。一名常在此进货的面的司机告诉记者,乡村小杂货店来这进货,多选择批发价5~7元的奶粉,“便宜嘛,就好卖一些”。
记者转悠了几家中低档商品批发行,却找不到这些“好卖”的奶粉。这个司机分析说,“应该是被店主藏起来了”。
其实,饮料、糕点、糖果、方便面等才是卖向乡村市场的“主力军”。它们花花绿绿、挤挤挨挨,占据着店铺的主要位置。
记者随即在一家商店买了一包口香糖,1元一包,打开一看,不仅口香糖易碎,放到嘴里也是面糊糊的,没有味道,显然是冒牌货。
目前,广大农民的整体消费水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消费意识仍然淡薄。在农民的消费观念中,“便宜”还是首先考虑的问题,这就给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生存的温床。
距安全有多远?
“三鹿奶粉事件”搅动了国内大半个食品市场。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城市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极大改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深入很多城市人的心灵。
但在人口众多的乡村,在类似李德才这样的杂货店里,生活并没有因“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而发生改变。
一些地下小作坊照常作业,它们往往无证无照、卫生条件极差,并凭着低廉的成本、价格,针对乡村市场生产、销售。
这些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涌现在广大乡村的各类小超市、小卖部、饮食小摊在给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乐观的农村食品安全问题。
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收入,匮乏的物质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他们没有如何鉴别食物是否添加色素、蔬菜是否有农药残留等基本常识,有的农民购物时,甚至连生产日期、保质期都不看,只关心价格。
这就为劣质产品流向农村市场以及一些脏、乱、差的地下小作坊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一些厂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把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以便宜的价钱销往农村。
再加之农村地域广阔,点多面广,难以监管,不少“三无”产品就这样在乡村市场上泛滥开来。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保障每一个公民身心健康的基础。然而,反观乡村市场,我们不仅要问:食品安全,离这个花花绿绿的乡村市场还有多远?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