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璇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1—0170—03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道路与世界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10月30~3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是国内就“改革开放30年”主题所举行的首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国内著名学者黄楠森、吴树青、李忠杰、王东、陈占安以及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越南等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的国际影响与世界地位、中国经验的理论总结与哲学升华、中国发展的迫切问题与解决思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的发展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一、对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总体评价
会议认为,评价改革开放30年有两个维度:一是中国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二是世界视野,即改革开放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1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在于人的解放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对人的解放,是以经济社会极大发展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第二次革命”。把人的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要位置,不仅是我们实践过程的经验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
王东教授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突破、最大成果、最大创新就是根本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僵化模式,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放了人。还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的成功体现到个体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打破了过去关于个人身份、职业的僵化模式,使人成为社会的、自己的主人。
2中国道路与新文明形态
现代社会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个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随着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体系的崩溃,人们对中国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疑问。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提出,不同的文明类型对国家发展道路的影响是不同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这种新型文明的发展道路,我们就应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进行理论总结和哲学升华,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和中国理念,把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韦定广教授认为,改革开放的根本精神就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三者的统一,改革开放不仅基本解决了中国的贫穷问题,而且还使中国走出了世界秩序的边缘,融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3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改革开放的成败与世界发展紧密关联,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全世界的最大贡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考佩拉教授从国际意义上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在她看来,改革开放30年来,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继续发展。其改革开放为全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榜样示范,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俄罗斯远东所的安德烈研究员通过中俄经济改革的比较分析认为,与俄罗斯改革的急速转型不同,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中国共产党由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逐步推进的改革措施是中国之所以取得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俄罗斯可以借鉴的经验。越南胡志明大学的阮鹏翔教授也表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对越南“革新”道路的重要启示。
二、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对苏联模式的超越和对资本主义成功经验的开发与利用。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正确抉择,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曹长盛教授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梁柱教授也认为,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理想目标,特别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阎志民教授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指导思想。陈志尚教授也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指导、动员、激励、团结人们去克服艰难险阻、夺取胜利的关键。
2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发展经验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使世界和中国都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巨大风险。如何在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格局中保护自己的最大利益使风险最小化是我们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推动改革继续前进的关键。
对此,曹凤岐教授指出,中国30年取得伟大的成就与金融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的金融改革必须结合中国实际,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和金融全球化必须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我们的金融开放必须要有顺序、必须有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仅仅是要深化改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防范金融风险。王缉思教授也指出,未来的10~20年,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将日益突出,世界权力与财富格局将发生剧烈变动,加强对国际环境的综合评估与预测是应对这些变化,使中国改革稳步前进的关键。
3文化精神面貌的解放
改革开放突破了“黑线专政论”和文化蒙昧的枷锁,使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学者提出,改革开放就是“老百姓不挨饿,知识分子不挨整。”崇尚知识,鼓励创新成为新时代的主导观念。
夏学銮教授认为观念的转变是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保证,这30年是中国人民普遍经历困惑、挣扎和抉择的过程。把握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这个历程对于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美国夏威夷大学艾里克森教授认为恢复高考制度在过去的30年赋予了中国人更多的机遇和精神财富。
三、问题和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与会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需齐头并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与日益完善,旧的政治体制的弊端慢慢突出,并由此出现了一些威胁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问题,如官僚臃肿、权力异化等。
黄楠森教授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问题.是破解当前诸多问题的一个“枢纽”。王东教授认为,建立权力运行的人民监督系统,通过立法制度等形态,赋予人民监督权,是打破官僚腐败的社会关系网的关键。针对这个提法,仝华教授认为,赋予人民权力的关键又在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重要内容。
2破除GDP崇拜,保持良好生态系统。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时期,也是自然资源遭到过度开采和生态环境遭遇严重破坏的时期。可以说,生态与环境保护问题是目前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遭遇的瓶颈问题。梁柱教授认为,过去30年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多地是以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代价的。韦定广教授则认为,有问题是必然的,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我们不能把意识形态的优越性过于夸大。解决生态问题就要从根本上破除GDP崇拜,让人们从GDP崇拜中解放出来。还有学者提出要破除速度崇拜等见解。
3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的关系问题
社会公平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未来的中国社会应该是一个富裕、文明、公正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公正,注重缓解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王东教授提出要“用市场经济鼓励强者竞争、用社会主义保护弱者公平”,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以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可能”及公平与效益两者兼顾的问题。谭扬芳博士认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为指导,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实现教育公平、就业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的保障。
4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1992年向市场经济转轨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极端化倾向。价值旁落、拒绝崇高成了不少中国人内心的精神状态。
针对这种负面现象,王东教授指出,要更好地解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确立义利统一的新型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以根本解决价值倾斜问题。韩国首尔大学的宋荣培教授认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既体现了中国人民主观意志的伟大胜利,同时又蕴含着主观主义的风险,这是我们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四、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又为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改革开放3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理论战线上取得的最伟大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深化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研究是我国理论界面临的重大任务。
阎志民教授认为,基本概念及基本范畴的学理性、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以及整个体系的层次结构的研究是我们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核心问题。李世坤教授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贡献,也是我们实现民族发展和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以“实践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令人瞩目的发展,同时也面临严重挑战和突出问题。
郭建宁教授认为,赋予时代性的语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聂锦芳教授强调,加强对马克思文本的深入解读才能使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王东教授则指出,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还是能否正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孙熙国教授还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的角度,认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要使理论掌握于群众,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老百姓自己的东西,并以此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三条辩证统一的路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道”、成“道”、行“道”的问题。
责任编辑: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