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讨会”综述

2009-03-18 09:56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文艺马克思主义

王 磊

2008年12月1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的“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代表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王文章,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对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做了充分肯定和概括总结。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到会并讲话。会上宣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陆梅林的书面讲话。(上述三个讲话全文另发。)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李心峰主持。吴元迈、张炯、李准、丁振海、刘润为、郑伯农、陆贵山、董学文、曲润海、康式昭、严昭柱、涂武生、李正忠、郑恩波、毛崇杰、冯宪光、钱念孙、张晶、朱辉军、马龙潜、李志宏、王杰、谭好哲、刘文斌、崔志远、张永清、卢铁澎、马盛德、祝东力、沙蕙、吴晓都、熊元义、李云雷、宋建林、李荣启、马建辉、金永兵、丁国旗等9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求是》杂志、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华读书报等十多家报刊媒体代表出席了会议。

2008年,我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首北京,隆重举行学术研讨会,共同围绕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历程和成绩、新时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展望等一系列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回望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分析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趋势和走向。

一、回顾历史:成绩与经验

改革开放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获得空前发展的30年。检视历史、展示成绩、总结经验成为此次研讨会的一个基本话题。专家们在总结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时,也表现出难能可贵的问题意识和对理论本身的反思能力。

原中国作协副主席、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张炯较为全面地总结了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取得了重大发展。它的主要成绩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这使理论研究回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正确认识上来,并做了大量文献研究工作。二是积极探索、与时俱进。许多学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文艺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三是清理遗产、面向实际。传统的文艺理论遗产得到继承和发展,出版了一批重要的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研究著作,等等。

北京大学董学文教授在总结30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强调了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他认为,一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获得的进展是可喜的,初步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的建构。但另一方面,30年来,市场主义和西化之风也确实在压迫和排斥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现实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当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论文数量极为有限。相关的研究机构也遭遇困境。但他并不赞同那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悲观失望的态度,他认为,30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时代的浪潮中、在群雄逐鹿的氛围中艰难但又是创造性地前行着的。而在当前的世界局势与文艺理论研究氛围中,那种脱离中国现实的洋教条的文艺学说正在崩溃,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当代中国文艺现实的重要性。

四川大学冯宪光教授针对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文学论的发展和应该继续讨论的问题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人民文学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他回顾了新时期以来人民文学论在理论与实践上所取得的成绩。如文艺表现的体裁更加广泛,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文艺作品的审美性、娱乐性大大增强,此外,在一些物质条件较为充足的地区,基层群众文化、文艺活动开展得较好。这些都体现了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文学观。但与此同时,人民文学理论及其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理论界对于30年来文学与人民的关系的一些新的特点、新的发展、新的进展缺乏理论的总结。这一理论盲点反映出30年来文艺理论研究中价值取向的某种微妙变化,也由此引出另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作为文艺服务对象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其主体究竟怎样来确定的问题。如果承认人民的主体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广大工农群众,那么我们理论工作者又如何在这一方向上继续我们的理论立场和理论建构?这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问题。

内蒙古师大刘文斌教授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研究领域上不断拓展,在研究内容上不断深化,一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出版面世,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重大成就。但是,他也谈到,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总体上被边缘化了,理论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部社科中心马建辉副教授在发言中紧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理论成果——解放思想来展开论述,指出新时期以来,解放思想在文艺理论发展中曾经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而当前,解放思想仍然是文艺理论获得新的发展的基本动力。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丁国旗在发言中把改革开放3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理论创发期。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在著作出版、国外文献翻译等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是理论升华期。其主要标志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如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研究,江泽民文艺思想的研究被纳入到理论研究视野之中。此外,在这一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达到一个高潮,大大促进了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此同时,许多当代学者开始试图建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三是理论反思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对过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开始了一个反思过程。一些过去建构起来的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如审美意识形态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开始提倡批判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开始以现实的态度面对社会生活提出的理论问题,以对话的姿态来面对其他的理论资源,在交流与反思中不断促进自身的理论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晓都的发言则使我们看到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研究存在的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所谓“苏联模式”的态度。在过去,我们对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模式是否定大于肯定,在一些论述中,甚至把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完全与教条主义相联系。苏联似乎从政治到经济都是一无是处的。这不能不说是新时期以来西方某些文化政治思潮对前苏联的“妖魔化”在我国文化思想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吴晓都指出。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我们应当摒弃偏见,对前苏联文化遗产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予以批判继承,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是列宁所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的灵魂。

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进入新世纪以来,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开始有所复兴,但其理论环节却略显薄弱,表现在理论资源过于庞杂,理论基础不够坚实等方面。河北师大崔志远教授的发言便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他认为现实主义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种哲学精神,它不是现实主义创作所特有的,而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创作手法都应当具有的精神。现实主义是文艺创作与文艺理论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和艺术精神。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坚持现实主义理论原则是极其重要的。

二、审视当下:问题与反思

此次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在回顾了30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得与失的同时,也本着学理分析的态度,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出发,针对当前中国的文艺现实和文艺理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批评。这些批评显示出明确的现实指向和建设性的理论姿态。原《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丁振海呼吁理论工作者要关注当前的文艺实践,包括文艺创作、文艺管理和文艺运动等。他的呼吁直指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文艺的价值观问题。他认为,当下一些影视、文艺作品脱离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与政治经济的实际,宣扬一种虚无主义的价值观,把消解主流意识、主流价值作为创作的主旨,这样的文艺作品大量充斥文化市场,其对大众的情感、伦理取向和价值判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他的发言立即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回应,原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康式昭在发言中也特别强调了文艺价值问题。他认为目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着对某些西方文艺理论的简单照搬和滥用现象。比如解构主义,这是一种产生于西方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带有极大颠覆性的文艺思潮,但它在中国却被生吞活剥,完全不顾具体的文化历史情境地加以滥用。而这种滥用则主要被用来颠覆和解构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主流话语。他呼吁学术界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理性地对待这种文艺思潮,努力避免对它所产生的价值误判。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则从哲学思维的角度谈了对价值问题的看法,他指出,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他认为目前文艺理论界存在价值观极其混乱的问题,有些讨论对于价值问题缺乏起码的哲学研究。而理论界在文艺价值观上的混乱局面,直接反映在文艺创作实践中,许多文艺作品、影视作品所表现出的问题就其根本来说便是价值观问题。

安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钱念孙认为,在当前的文化艺术领域,首先应当承认多元的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其次应当确定一个核心的价值标准;再次则是这个核心价值标准的现实针对性问题,或者说是如何使之通过文化艺术表达出来,为大众所接受,以发挥其现实主导作用的问题。

山东大学马龙潜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基本性质。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艺理论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出现了分歧和论争,这些论争大多围绕着文艺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这个基本问题展开,但是归根到底,却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对是否和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等根本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反映,这里有一种试图通过文艺研究范式的转型,通过概念和范式的转换,通过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构的转变淡化消解马克思主义文艺价值观的主导作用的倾向。

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则重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化艺术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认为它们是有特定的社会功利价值的。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里并不存在所谓普世价值。文学艺术所承载的价值都是具体的、现实的,并且具有历史性。

北京大学金永兵副教授批评了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价值相对主义问题和实用主义逻辑,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存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不加批判地吸收的情况。他呼吁理论研究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寻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在统一本质,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他借用列宁的话指出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们现在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看起来是很保守,但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也是理论的一种新发展。”值得回味的是,列宁的这句话是如此切中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的实际。

在文艺价值观之外,研讨中凸显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前的文艺管理、文艺制度问题。文艺管理、文艺制度不仅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范畴。在研讨会上,康式昭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指出,大家通常比较关注文艺的理论与创作领域,而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一个新的情况,这就是文艺(文化)管理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管理、文化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难点。但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文艺管理应当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开决策的原则,就是要把具有商品属性的文艺和不具有商品属性而具有公益性的文艺区分开来,对后者采取保护扶持的态度,加大国家投入,引导社会支持。而全面实行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对国家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有害而无益。

丁振海认为,当前的文艺制度应当力求改变以金钱为导向的现实,改变文艺的评论家过度依附于钱包的现实。他的这一观点实质上涉及到了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金钱为中心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这就使得文艺评论者过多地依附于金钱,从而直接导致这样一种不可忽视的现实:文艺评论家在事实上是在为金钱说话,更进一步讲是在为能提供金钱的人来说话,那么其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也必然随之发生偏离,于是“以人为本”就被演化为以抽象的、普遍的人为本,而不是以人民为本。而从文化艺术的层面讲。这应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

立足现实,回顾历史,放眼未来,这是此次学术研讨会始终保持的一个基调。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尽管当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只要研究者们能够面向现实生活,结合现实的文艺活动与审美经验来发展理论,保持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彻底性,那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就会不断创造辉煌。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心,许多专家从理论与现实的大视野出发,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未来发展。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原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所长吴元迈指出,文学应当反映时代,而当今时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正在孕育着未来世界新的文化与政治格局。这些必将改变文学艺术整体面貌,理论研究也会随之迎来一个大发展。《求是》杂志副总编刘润为也提出,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勃兴带来了历史契机,也将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原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局局长严昭柱认为,在当前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现实条件下,我们不仅应当历史地看待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还应当意识到,我们的文艺理论今天是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变化着的现实给理论工作者提出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而理论的任务就是去解答这些问题,为当前的文化建设提供依据。他特别谈到了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问题,反对在文化建设中淡化意识形态的观点。提出了应当按照意识形态的规律去做意识形态工作。他认为,政治是意识形态,文化也是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的特点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它的作用和一般的政治宣传、说教有着极大的区别。他在这里所涉及的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文艺、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所谓意识形态实质上是指人类的各种意识、观念形态,因此它不仅仅包含狭义的政治观念,而且还包含着人类所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则更是一种以情感为依托的巧妙的意识形态。通过这种能够打动人的内在情感的文化形式,某种带有特殊性的价值观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人的头脑。在当前全国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情况下,诸如上述问题应当受到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会上许多学者结合现实,从理论的角度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未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陆贵山教授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科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强调应当在一种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指导下进行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在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中同时融入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最终在文化艺术领域实现以核心价值为主导的多元价值观念的统一。

从哲学意义上拓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未来发展的基本前提。南京大学王杰教授题为《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的发言引起与会学者的注意。王杰教授认为,30年来,“审美自由”的理念在社会思想解放中起到巨大作用。但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角度看,“审美自由”这一理念是存在问题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加以反思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王杰教授通过对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研究的分析,思考了马克思主义关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在当代社会生活条件下的理论模式转型问题。他认为,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体现了一种从“美学与政治”模式到“美学与伦理问题”模式的发展。这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有所启发,即我们应当从人类学的角度,对现代性的深刻悖论及其非人性化的一面给予阐释和批判,从而建构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目标相联系的核心伦理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就要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哲学意义上的基本理论研究持久而深入,我们才可能回答当代中国社会与审美现象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相反,如果我们以后现代的文化逻辑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研究,理论研究就可能沦为市场和金钱这一现代权力的婢女。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谭好哲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主义意识问题。新时期以来,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许多学者选择舍弃马克思主义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价值立场的选择,意味着一种坚守。二是学科生长点问题,即应当在反思旧有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实际来促进新的理论生长点的生成。三是研究方法问题,应当坚持、真正贯彻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的方法论系统。应当说。他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关注新的现实与掌握新的理论资源。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文化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兴起并形成一股热潮,而随之凸显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文化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资源,虽然文化研究并不因此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是它对于文学“非自律性”的强调,主张文学研究向社会历史和生活实践开放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对此,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毛崇杰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文化研究,理性地对待文化研究所带来的挑战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他的发言还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阐释权问题、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等一些具有理论前瞻性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回顾与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展望其未来的可能走向,具有某种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然而,对于广大理论工作者来说,保持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坚守,在理论的钻研与创造中推进理论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原所长涂武生指出的,在当前新的世界和历史形势下,应当重读马列主义理论原著。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有助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生活实践、审美经验相结合,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文艺马克思主义
1942,文艺之春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
我的祝愿:坚持与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