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君
摘要:阅读经典名著能增长中学生的见识,提高人文素质,但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却不喜欢阅读经典。探究原因是不少名著的内容难以吸引当代中学生,阅读阵地被影视、网络抢去。本文就如何坚守住经典阅读这块阵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了探讨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阵地自我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阅读经典名著是中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否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开阔的视野,积极健康的情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同他在青少年时期是否阅读名著以及阅读数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可实际状况中,又有多少学生喜欢阅读经典名著呢?中学生为什么不喜欢阅读经典呢?
首先,不少名著的内容与当今中学生距离太远,难以吸引,无法熏陶。就中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很难超越经典名著的深厚意蕴,教师要求他们去背诵、体味,犹如“牛不喝水强按头”,所以有时经典阅读会让学生敬畏,效果也令教师失望。
其次,影视、网络抢夺了阅读阵地,使学生迷恋游戏,远离名著。不容置疑,在当今信息社会,影视、网络以其特有的直观性、形象性及内容的丰富性吸引着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但是网络又真正给中学生带来什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摆脱影视的遥控、网络游戏的吸引呢?这的确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再次,影视传媒不能同经典阅读相提并论。对于思想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欣赏影视的过程,更多的是对形象的直观感受,而缺乏理性的思索,缺乏由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感知的过程,阻碍了学生感受文字的能力和想象力。
那么,怎样让学生像迷恋游戏一样迷恋名著阅读呢?怎样让经典名著“软着陆”于学生的阅读阵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在经典读物上下功夫,使其成为一个愉悦的阅读过程
经典读物不妨改变一下令人敬畏的面目,制成少年儿童喜欢的配有插图的形式,也可以适当删除或修改一些大部头名著。书是学生读,不是教师读;是孩子读,不是大人读,不能因为某些经典合乎大人的胃口就不管孩子是否能够消化。适合学生的经典才能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够做出丰富美味的经典盛宴,那么最挑剔的学生也能享受到经典阅读的美味。
二、正确、合理利用蕴藏着丰富精神宝藏的影视作品
我国的四大名著已陆续被搬上荧幕,学生如果在欣赏影视片之后再来阅读名著,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事实证明,学生对四大名著情节的了解、对人物的把握大多来自影片。教师如果能适时引导学生开展深层阅读,引发深层思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那么学生就会主动阅读,有兴趣阅读。观看影视片,阅读名著,提高文学素养,相得益彰。
三、提高学生对名著的自我阅读能力
(一)从初一抓起,做好小学、初中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青少年正处于认知世界、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阅读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重视名著阅读,使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激发学生亲近名著、自主阅读的愿望。在初一年级,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列出计划,明确初中三年需要阅读的数目。对于精彩文段可运用精读方法,圈点勾画,摘抄名句,学习、鉴赏和理解名著。还可让学生学会自主制定阅读计划,养成摘抄、点评名著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根据“名著导读”规定数目,有计划也去研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每学期辑录一本读书随笔,针对自己喜欢的作品、章节自选角度给予点评。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欣赏的名著,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贴在班中宣传栏中,供全班学生阅读。这样,从初一开始,就使学生走近作家、走进作品,让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使阅读名著成为初中生活的一部分。
(二)加强各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自我阅读名著的能力
1书目的指导。初一上学期《繁星》、《春水》、《伊索寓言》,下学期《童年》、《昆虫记》。
2时间上的指导。要读这些长篇幅、头绪多、容量大的文学名著,会花掉学生一些时间,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合理、科学地安排阅读时间。保证不影响正常的学习、休息。一般而言,可在寒暑假集中阅读,平时阅读时间主要应安排在周末。
3方法上的指导。一书在手,教师应教会学生看书的封面、出版社、说明、作者介绍、序言等正文以外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有助于学生了解版本的好坏、作品主要内容以及阅读重点。
4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和查找有关资料。对知识面较窄、思想不够成熟的中学生而言,是积累知识和整合观点不可缺少的过程,是阅读名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指导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良好习惯。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同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摘录、批注、比较等,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教师应尽量将名著化深奥为通俗,变深刻为简洁。此外,还可以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和上网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收集关于名著鉴赏的文章。
(三)以考促读,注重平时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有些教师认为考什么就训练什么,这种为考而读的滞后观念忽略了经典阅读的长期效应。如何以考促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呢?首先,针对中考试卷中的名著考题,提纲式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那么学生就不是盲目地读,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名著,在自由阅读中汲取经典的精华。其次,针对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展开精彩片段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感悟名著。这样既提高了对情节、人物的熟悉程度,又增强了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
如:阅读《名人传》后,可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①《名人传》揭示了怎样的主题?②“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③贝多芬的挫折和痛苦、执著和欢乐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然后,要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有创造性地阅读。“任何人任何时代的理解都只能是相对的,常读常新正是这些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品质,不能强求一步到位,实际也是做不到的。”文学作品具有多维性,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悟。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打开经典宝库的钥匙并非是唯一的,没有必要设立一个统一的目标来要求所有学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反思经典名著阅读,面对新课程标准对经典阅读的全新要求,虽然教师有种种困惑和疑问,但仍然要坚守经典阅读这块阵地。因为经典阅读对人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是潜移默化的。名著阅读的作用是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充分显露出来的。但是只要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名著进行自我阅读、主动阅读、趣味阅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既解决中考名著阅读这一问题,又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