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关注发展

2009-03-17 09:14王小坤
学周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新课程传统

王小坤

摘要:本文从人文的角度。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角色关系、认知方式、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的弊端,并提出“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的出发点应是培养发展的人,教育的过程应人性化,力求使学生获得多元、全方位的教育。

关键词:以人为本发展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改革的范围涉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角落,面对如此浩繁的教改工作,我们首先要改变什么?

笔者认为,教改,首先改变的应是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实施者的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了教学以何种方式进行,也决定了教育的整体环境,更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最终走向何方。我国在六十年代初期,教育主张知识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于是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将这两个年代的教育状况作一比较,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今天,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天下的家长虽然没有经过商讨,对学生却有一句惊人相似的话,“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这里的学习指的是什么?是学校中的学习,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事实上,经历了成长过程的我们都明白: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它并不是最重要的,它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空间是极其狭小的,同时,学生的发展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协调。教师、家长都明白这一点,为何还要把书本知识的学习看得高于一切?

新加坡教育者骆毓芝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懂得丰富的人生”。然而一个每天在学校中学习十个小时以上的学生能有机会懂得人生的丰富吗?再来看看,教师——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又给了学生怎样的学习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学的指挥棒振臂一挥,学生便领会其意图,不敢稍有怠慢。敢提出异议者,便不是好学生,甚至不是合格的学生。

(一)认知方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将传授知识放在突出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活动,而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经过感知、记忆、想象等认知活动体验知识,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表现在美术学习中,就是从小学到初中,上了九年的美术课,却不会创作一幅画。

(二)评价机制

传统教育就象是生产线,将鲜活的、各式的学生生挤硬塞装进同一形状,统一规格的盒子中,以期生产出相同的产品,也惟有相同的才是合格的,传统的高考便是最典型的传统评价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比较中国和乌克兰的教育。他认为乌克兰的教育是将相同的人教育成不同的人,而中国恰恰相反,是将不同的人教育成相同的人。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即使有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却没有勇气,甚至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已被打磨殆尽。难怪上了九年美术课的学生不会创作一幅画。

要使学生会绘画创作,不是只告诉他们“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构图有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等等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等诸多能力的掌握,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掌握不了这些能力的。惟有改变,大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到改变师生角色关系、改变认知方式、改变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而这一系列的改变离不开教师观念的改变。思想指导行为,惟有改变观念、改变思想,新课程改革才能走向真正的“新”。

二、问题的解决

骆毓芝说:“丰富的人生是懂得奉献的人生,懂得奉献才有理想可言。否则站在狭隘的自我框框里,如何为社会尽力?向现实低头、没有理想的一群人,对国家的成长与发展又有何巨大的帮助?”在这里人的品质被分为“物质”、“精神”两个方面,许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物质”即技术的教育中,而“精神”或称之为人文精神则或多或少被冷淡。事实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美学这一“人的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充分体现着美学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入存在的意义,人的尊重、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等。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的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的过程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受主动求知、探索、判断,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互相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倡导关心他人、社会、自然,与他人合作,和谐共处,因此,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渗透于教育行为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关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表现出的是平等民主的和谐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人本教育中,教师将和学生一起打破旧有的课堂模式,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民主关系。在这里,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

人本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的发展,教师寻求因材施教的依据,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意“教”的教师。教师应是一个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轻轻点破让学生茅塞顿开。

(二)认知方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养也非常关键,“举一反三”便是能力的最好体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调查、探究等方式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评价机制

人本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其目的并不是证明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而是通过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习热情,调整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重视质的分析。

如:评价学生的一幅绘画作品,也许作品的线条不够流畅,但很明朗;也许画面的色彩不够协调,但很有创意;也许画面形象不够完美,但很有个性。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挑毛病,而应主动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正面的鼓励比起负面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有观察、调查、展示、报告等。笔试固然是评价方式之一,但单纯依靠笔试无法完全体现出学生的潜力、发展趋势等,而综合的方式有助于教师全面地考察、了解学生。

三、问题的启示

适逢新课程改革时期,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对于传统教育应有更深刻的反思。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表象背后,深藏的是教学观念这一本质。惟有改革观念。从思想着手,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朝着成功之路走下去。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新课程传统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