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

2009-03-16 04:00马晓君牟东珍梁淑娟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孙 萍 马晓君 牟东珍 梁淑娟

[摘要] 实验课是医学免疫学的重要部分,为了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我们结合近几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免疫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11-02

我院生物技术专业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优化教学资源组建而成的新上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对作为该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医学免疫学,特别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基本实验素质及实验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在掌握一些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增加实验内容并改革教学形式,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调整优化实验内容

1.1 改变教学指导思想

针对以往本科生免疫学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2005、2006两个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调研,集思广益,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扩充,主要是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整合教学资源,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尽量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主动进行多学科知识融合的机会,这些综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知识。例如,将原来只要求学生观察的玫瑰花环形成实验改为综合性实验,从而使学生掌握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技术的原理、多种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由此引申的免疫细胞功能分析等一系列知识。

1.2 调整实验教学学时数

加大了实验课的教学力度,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数,由原来的24学时调整为32学时,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保证内容涵盖免疫学代表性实验的前提下,每次实验课可选择3~4项自己操作的实验,并且根据免疫实验较耗时和连续性的特点,将实验课由每次课3学时改为4学时,尽量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理论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动手时间。有利于同学们积极思考和提问,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1.3 根据生物技术的专业特点选取实验内容

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将是21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主流,生物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技能,在科学研究、生产及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教学、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安排具体的实验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应用性,根据现有资源和条件删除一些陈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实用性强、运用范围广的实验。共确定了11组实验,大体划分为5个版块,包括:固有免疫应答的检测,血清学检测,T、B细胞的分离和检测,免疫标记技术以及综合性实验免疫血清的制备、纯化和应用,充分优化各项实验在时间和技术环节上的交叉顺序,按照统筹学的方法将各项实验的不同内容在每次实验课中穿插进行,这样既合理安排了时间,又使学生对免疫学实验内容及其应用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学会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择优选择检测方法,做到融会贯通。

2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实验内容多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比起其他学科来抽象难懂,学生即看不见又摸不着,很容易影响学习兴趣。②学生对理论知识及一些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讲解实验原理并进行示范操作。③有些实验操作周期较长、当堂课内不能结束,由于无法全程参与实验,使得学生对实验内容难以理解且不感兴趣。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以往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范畴内的一种教育方式,目前已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信息。实践证明,如果运用恰当,效果十分明显[1]。

2.1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便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自定义动画等形式直观地表现那些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开展的实验,从而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更容易理解实验原理,更加清晰、明确实验操作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合理安排实验内容,精简实验操作重点。

2.2 借助音频、视频文件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人们所应用,一些需要示教、不易开展、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使未参与实验过程的学生印象深刻,也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1]。例如,学生仅在实验中使用间接法ELISA检测绵羊红细胞抗体,对其他免疫标记技术仅能“耳闻”,因此我们购买了免疫标记技术的光盘供学生观看,使他们通过“眼见”深切体会到各种标记技术,为以后进入临床打下了基础。

3 改进教学方式

3.1 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为固定时间、地点上课,许多步骤均由技术人员提前完成,课堂上学生只做关键的几步。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我们灵活掌握实验时间,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例如,让学生在实验课开始前3天提前诱导吞噬细胞渗出,以便于观察巨噬细胞的吞噬现象;制备免疫血清需多次免疫动物,我们就让学生课后自行分组负责每次免疫过程,然后提取纯化抗体。

3.2 采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以“填鸭式”为主,示教实验仅仅由老师简单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真正理解。经过教学实践,我们以操作实验为基础,提出深度、难易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在积极的分析和讨论中,准确地把握好时机,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讲解补体结合试验时,我们以补体的溶血试验为基础,请同学分组讨论思考如何鉴定未知的抗原或抗体,然后根据学生的设计思路加以引导,取得了较好效果。

4 改革考核方式,重视操作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成绩包括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及最后的笔试成绩,使得部分学生只注重对实验原理的死记硬背,无法显示学生对实验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经过论证我们采取了新的评分方式,将实验课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实验态度、预习情况、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考试包括笔试和操作,笔试主要以所学实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为主,操作则以基本实验技能为主。经过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总之,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知识对从事生物科技和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免疫学实验课程是医学免疫学的重要部分,掌握好实验,不但能够复习理论知识,加深与巩固理论课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对操作能力的培养[2]。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免疫学实验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改革,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旭光,郭淑清,田锋.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1):109-111.

[2]杨翌,王莉,李晋涛,等.医学本科生免疫学实验课程建设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4):407-408.

(收稿日期:2008-10-20)

猜你喜欢
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稿约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