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课题组
摘要:无党派人士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对新时期无党派人士政治思想状况特点进行了问卷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四大机制建设,即组织保障机制、评价考核机制、教育培训机制、作用发挥机制。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思想状况;政治引导;机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4-0015-0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他们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政治资源。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研究和解决无党派人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08年5月至9月,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对南京市无党派人士进行了深入调查。课题组采用社会学研究中多段分类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5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81.3%;同时先后召开了无党派人士、县区统战部长、重点单位党委系统、高校统战部长等多场座谈会,重点对做好新形势下无党派人士队伍的政治思想状况特点及其政治引导工作进行了探索。
一、新时期加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重要意义
政治引导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对特定群体而言,是指引导其接受政治体系理论、观念,在维护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参与政治生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执政党达到以上目的的活动即政治引导。加强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引导,就是引导无党派人士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推进无党派人士政治交接的顺利进行。
政治引导是现代政党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方面。无党派人士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族群体、宗教群体一样是重要的社会力量。做好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工作,是新阶段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强化无党派人士对执政党的认同,发挥其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推进民主政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十分重要。
(一)加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是经济社会转型阶段促进政治和谐的新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在不断分化,社会结构处于调整和重组当中,尚未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化过程中原有政治整合模式也不断变化,新时期构建和谐的政治关系,必须面对政党认同问题。有学者研究认为,建构良好的执政党认同除了家庭教育因素以外,支撑要素还包括:一是对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需要完备的政治思想教育机制,二是“回顾性评价”,即对政党历史业绩良好的总体评价,三是政党代表各群体利益这一作用的充分发挥,四是社会经济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工作职位等客观状况,也影响着人们的政党认同。现代社会政治引导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建立稳固的政党认同。经济社会转型阶段促进政治和谐,需要通过政治引导巩固无党派人士对执政党认同。通过调查可以看到,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无党派人士队伍的结构特征,反映了转型阶段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新生力量的成长。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群体缺乏老一代长期与共产党亲密合作、患难与共的亲身经历,缺乏社会政治风浪的历练和考验,缺乏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中履行职责的自觉意识,必须在无党派人士中树立良好的“回顾性评价”来巩固政党认同;无党派人士社会地位处于中上层,却自我地位认同不稳定,因而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稳固其经济社会地位十分必要;无党派人士政治参与态度积极,为政治引导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而参政渠道不畅,说明政治引导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无党派人士的有序政治表达和合理利益诉求问题;多样性的思想观念,对政治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针对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的政治思想特点,通过政治引导强化无党派人士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深入理解和认同,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维护政治和谐的大好局面。
(二)加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的社会群体和价值观念的分化趋势明显,如何有效地整合多元化社会政治力量是执政党面临的重要问题。西方政党政治中强调党派之间主要是竞争关系,一般忽视无党派的政治力量。因此,西方国家对无党派群体的政治引导,一种类型是简单直接引导,即通过各种方式,吸纳入党派中,作为某个党派力量,参与政治生活;另一种通过政治传播手段进行间接引导,即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大众传播环境,核心目的是选票上的优势。无论采取哪种手段,并不构建稳定的政治关系和谐,无党派人士始终是政治过程的客体,处于边缘化、被动化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无党派人士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目标要求有效地引导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治生活,充分重视发挥无党派人士队伍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政治引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框架下的政治引导,经历了长期实践的考验,有着注重参与性、合作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和特点,是团结各方面社会力量的法宝。一是参与性,无党派人士作为积极的政治力量,通过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作为主体参与政治生活;二是合作性,执政党与参政党、无党派人士之间在政治活动中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互动性,政治思想教育与利益表达统一于整个过程,并非单向的“政治传播”。加强对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引导,体现了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特点与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加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无党派人士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身份特殊、地位超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无党派人士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力量;坚持以人为本,无党派人士作为人民群众的特殊群体,其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各项
部中的无党派人士,所占比例均为74.6%。高校教师和中介组织从业人员中的无党派人士,分别占50%和55.6%。我们认为,高层次知识分子和新社会阶层中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参与,是今后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五)社会地位认知的乐观性和困惑性并存
社会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知。是衡量一个阶层政治态度的重要指标,而对自身社会地位认知明确与否也影响该群体思想观念的稳定性。本次调查显示,无党派人士对自己社会声望地位的评价处于中上层,27.7%认为自己社会声望较高或很高,64%认为自己社会声望处于社会中等水平,仅有8.4%的无党派人士认为自己的社会声望较低或很低。无党派人士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评价处于中上层,为有效地进行政治引导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部分无党派人士认为自己未来社会地位并不稳定,4.9%的人认为自己未来社会地位会下降,另有44.2%的无党派人士认为很难说清未来社会地位会怎样。近半数的无党派人士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稳定或上升信心不足,部分无党派人士存在留在党外是否影响自身发展的困惑,影响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因而调查中仅有34.4%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可能影响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自身社会地位认知的困惑,反映了无党派人士在政治生活领域还需要更明确的身份定位。
(六)社会责任意识的层次性和局限性并存
无党派人士社会责任观念表现于两个层面。一方面,无党派人士社会责任意识较强,86.1%的人十分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其中32,5%的人强烈认同这个观点,这在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中比较典型。另一方面,无党派人士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和低层次性。85.7%的人认为承担的主要社会责任是“做好本职工作”,59.0%的人认为主要社会责任是“参加公益活动”,44.7%的人认为主要社会责任是“遵守社会公德”。认为“运用专业知识为党委、政府提供建议”是主要社会责任的无党派人士仅有26.8%,认为“参与社区管理”是主要社会责任的仅有4.2%,仅有8%—9%的无党派人士曾经通过担任政府特聘人员、通过媒体或通过参加听证会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
三、创新机制,加强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引导
近年来,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通过对主题教育成效和调查情况分析,我们认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工作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无党派人士政治身份及地位特殊性与认知差异的矛盾,要求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无党派人士分布广泛性与队伍组织的矛盾,要求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三是无党派人士政治思想观念多变性与传统工作的矛盾,要求工作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四是无党派人士队伍结构年轻性与新老政治交接的矛盾,要求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无党派人士工作经历的复杂性与教育方法的矛盾,要求培养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六是无党派人士政治参与积极性与作用发挥的矛盾,要求参政渠道有待于进一步顺畅。
加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核心是确立无党派人士对执政党地位和执政理念的稳固认同,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点是打牢无党派人士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政治思想基础;目的是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强化党委领导,建立健全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组织保障机制。各级党委要根据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无党派人士工作协调机制。一要把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政治思想建设作为人才建设的首要内容,列入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督促工作落实。二要明确统战部门开展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工作职责,增设工作处室或增加编制人员、经费预算,保障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工作有事做、有人做、有钱做。三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社会有关团体参与的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紧密配合的无党派人士工作机制,统一制定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计划,统一工作步调,统筹组织开展,分析把握无党派人士思想情况和政治走向,全局把握无党派代表人士的选拔、培养,协调解决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队伍活动、宣传教育、参政议政等方面的问题。四要加强各级无党派人士工作体系与网络建设,搭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工作的基层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对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工作的主导作用,形成党委为核心、统战部门为纽带,基层党组织和统战团体为依托的工作管网,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建立统战部门与驻地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无党派代表人士在更大范围的举荐、培养,确保无党派人士在国家和地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有序参与。
(二)科学规划队伍,建立健全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评价考核机制。各级党委要着眼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将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工作纳入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健全完善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规划体系和选拔培养考评制度。第一,要进一步明确规范各级无党派人士定义范围,解决认知差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无党派人士作了明确界定,但目前各级、各单位、各部门在对无党派人士的认定上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如区县和各级政府部门有的以是否是党外领导干部认定,有的以是否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定,有的以是否被统战部门列入联系培养对象认定;大学和科研院所主要是通过学历和职称认定。如有的是通过学历职称划定一定数量来确定无党派人士,有的把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无党派知识分子全部认定为无党派人士。鉴于目前认知上的差异,进一步明确规范各级无党派人士定义范围十分必要。第二,科学规划无党派人士队伍。在进一步明确各级无党派人士范围的基础上,分地区、分部门、分行业系统对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无党派人士队伍进行规划。无党派人士队伍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企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等领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在各行各业无党派领导干部和各领域领军人才进行选拔培养,形成各层面无党派代表人士,各行业、各领域无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人士队伍金字塔型合理的无党派人士队伍结构。要加大在科技、经济、教育、文化、医疗等党外知识分子较集中的系统和单位培养无党派代表人士,动员一批优秀的同志继续留在党外。第三,建立健全规范的无党派人士政治思想状况评价考核机制。以贡献力、代表性为核心,分别针对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行政岗位、新社会阶层制定以学术研究能力与成就、组织管理能力和群众基础、社会的影响程度与贡献程度为核心的
评价指标体系。各级统战部门要通过建立无党派人士档案,完善信息库与政治思想考察制度,依据政治思想情况实行动态考察管理,组织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定期考评等形式,全面了解、认真分析掌握无党派人士情况,检验政治引导成效,及时掌握新情况、补充新内容,为选拔、培养、使用这些人士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无党派人士实行分类培养,巩固普通无党派人士队伍,联系有发展潜质的人士,培养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形成稳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不断调整优化其结构。
(三)把握思想特点,建立健全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不断巩固党与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共同政治思想基础,必须把握无党派人士的思想特点和规律,着眼增强无党派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增强政治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一方面,建立适应无党派人士政治参与和发展需求的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知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无党派人士的优良传统等作为理论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为无党派人士提供政治理论指导,使其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历史和政党制度发展,深刻认识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的地位作用,继承老一代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做到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真诚合作,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健全适应无党派人士思想和工作特点的教育培训机制。一是以统战部门为主导,增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全局性。调查显示,无党派人士接受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的主要途径局限于媒体和单位党组织,分别有38.4%和26.1%的无党派人士平时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这两者。媒体主要面向社会公众,对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缺乏针对性,而单位党委的思想教育主要目的在于无党派人士在本单位内发挥其作用,也缺乏全局性。统战部门对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引导有全局性,同时具备丰富的经验。要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对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主导作用,建立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平台,形成多部门、多单位参与的政治引导工作机制。二是以重大主题教育为牵引,强化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影响性。无党派人士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对提高无党派人士政治思想认识发挥重要作用,在无党派人士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为今后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无党派人士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经验启示我们,根据形势任务发展的要求,在无党派人士中适时组织重大主题集中教育活动,既是无党派人士的期望,也是增强政治引导成效的有效途径。三是以社会主义学院为阵地,增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经常性。适应无党派人士工作特点,通过举办各类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特别是定期的培训课程,采取多批次、小批量方法,对无党派人士进行轮训,开展时事政策学习和思想交流。四是以无党派人士联谊会为载体,增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互动性。无党派人士联谊会等统战社团对无党派人士政治思想教育具有互动性和灵活性。要加强无党派人士联谊会等统战社团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制定活动计划,广泛开展特色活动,把无党派人士联谊会建成无党派人士之家,无党派人士学习交流园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团结无党派人士的桥梁纽带,充分发挥政治引导的补充作用。五是以信息传媒网络为媒介,增强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及时性。利用宣传媒体网络,加强对无党派人士工作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宣传报道,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利用信息网络等载体加强与无党派人士联系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四)畅通参政渠道,建立健全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作用发挥机制。无党派人士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履行着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一要畅通时事政策的认知渠道。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工作平台和组织网络,及时向无党派人士宣传形势和政策。二要畅通党政领导的联系渠道。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干部与无党派人士交友制度,通过定期走访、约谈、联谊、邀请参与考察和接待来宾等多种形式,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对话、座谈、交流活动,加强党的领导干部与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沟通,真正体现党派合作的诚意和效果。三要畅通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充分利用社团组织、人大和政协组织、党群工团组织以及基层各级党政组织联系面广的优势,及时了解掌握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发展利益等诉求,主动协调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和创业发展中的问题,维护无党派人士的合法权益,增强党和政府工作的信誉度和凝聚力。四要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发挥无党派人士联系面广、地位超脱、影响力大的优势,组织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社区,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情况反映和意见、建议,通过不同渠道及时研究解决,维护社会稳定。五要畅通参政监督的知情渠道。健全和完善特邀监督员制度、对口联系制度、考察调研制度、重要决策告知制度等,保证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活动时有充分的知情权;按照“三在前”“三在先”的要求,通过人大、政协召开的民主协商会、政情通报会、咨询论证会、以及参与特约监督、专题考察等,把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重要工作和事关全局的一些重大决策及时地、经常地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反馈结果;引导无党派人士就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调研,积极主动地参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主动邀请他们参加党和政府的决策调研和重要会议、工作的组织实施,拓展无党派人士知情面,增强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六要畅通履行职责的参与渠道。以“一个参加、三个参与”为基本内涵,加强无党派人士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一方面,加大对无党派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任用力度。科学规划无党派人士队伍发展,适当增加政治安排、实职安排和社会安排比例,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培养选拔一批优秀无党派代表人士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特别是无党派代表人士安排应与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相适应,参照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进行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增强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影响。要有选择、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在不同岗位进行锻炼,有条件的还可以让他们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班和到国外学习,着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宏观分析能力,提高协商议政的水平。另一方面,精心打造建言立论的平台。加强中共组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组织和无党派人士协商,加强在政协组织内协商,加快新型统战团体发展,完善定期的听证、协商、讨论会议制度,创新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平台载体,引导无党派人士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谋长远之道、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形成常态化的政策建议沟通交流模式;采取党政出题,无党派人士参与调研的方式,请他们提出真知灼见,真诚地吸纳他们的合理意见、建议,不断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提升建言献策质量水平,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支持他们加强与港澳台及海外的联系,推进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为促进祖国完全统一作出贡献。
编辑:壬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