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井林
情感是人脑对事物与人的需要、观点之间的反映。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学习知识的成功,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美国语言教育学家Krashen(1985)也认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每个环节中都时刻有情感因素相伴随,学生如果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感知就会更加敏锐,思维会更加活跃,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反之,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由此可见,在影响外语学习多种多样的因素之中,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高度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做到及时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情感,可以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情感因素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原动力
认知与情感的合一,行为和情感的结合是人类特有的本质,也是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人类一刻也不能没有情感,离开了情感需要,人类就失去了本性,失去了创造能力和固有的良知。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智能型的机器人相继问世,不但能独立完成各种高难动作,而且还会模仿人的多种情感。机器人尚且“有情有意”,我们人类怎能甘落其后呢?作为学习主体的孩子,怎么脱离情感来空谈学习呢?怎能把学习成绩和情感因素割裂开来呢?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情感因素是学生兴趣产生的源泉,脱离情感因素,无论如何是不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志者,情感也。没有情感或者缺少求知欲望,是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的。实践告诉我们,知识的传递绝不能是“冷若冰霜”的。乏味的知识,枯燥的思想,学生是不乐于去接受的,“牛不吃草强按头”,即便使学生强制接受,效果也不会好的。有人曾经形象地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如同的一粒粒种子,只有把种子播撒在土壤上,才会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知识传递与激发学生浓烈的情感相结合,使所传授知识内容变成一个个“赏心悦目”的信号,源源不断地把知识传送到学生的大脑,使其熟记于心胸,实现知识向能力的升华一直是我们美好的愿望所在。只有面对浸透情感的知识大餐,学生才乐于品尝,才会欣然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同时,用情感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求知欲望,宛如磁石一般,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和大脑,使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没有把学习当成任务,而是一种游戏,一种乐趣,真正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神奇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智力因素,如记忆、理解、想象、感知等;另一种是情感因素等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两种因素相互依托,制约发展,主宰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往往是受兴趣支配的,学习效果也和兴趣有很大关系,以情带学,以情促学,才会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求知欲望,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吃透教材,在语言情节中捕捉情感因素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授之以渔,必有渔之技也,一个出色的教者,想要把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必须要花费很多精力去研究教法和知识要点,把教材吃透,提炼知识要点,捕捉情感因素,把教学升华到一种技巧,一种艺术。英语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处处编制着情感因素的庞大音、形、意知识体系,抓住了内在的情感因素,也就拉动了整个英语教学活动,因此,精心捕捉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英语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情节,图文并茂,句子和单词往往都是结合一定语言情境来出现的,而不是单独出现,这也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在“Junior English of China( Students' Book 1 B )”中,要求教给学生很多重要词汇,如:weekday, when, leave, begin, have sports, go to bed ,等。在教这节课时,如果单纯地把这几个词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背诵下来,也许很快学生就能熟练拼写,听写的效果也一定很好,但是,这种教学法脱离了情节,也就是脱离了与情感因素的联系,而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就一定不会有凝聚力,学生学到的是零散的知识,而不是语言系统,更不知道在什么情景下使用,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自然不会好。但如果按照教材提供的场景,吃透教材,把握情景这条线索,深挖情感因素这条主线,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三、巧设朗读、听说、角色表演等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情感
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它是承载一定意义的语言符号,要学会这些符号,运用这些符号来表达思想,就必须尊重和还原它们的真实意义,在它所表达的真实意义上去认识它,理解它,最终记忆和掌握它。比如:我们在学习health(健康)一词时,结合教材英语对话内容,很自然地和学生进行一段谈话:Do you have a bike? Do you have a car?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Do you like to walk? Why do you like to walk? Is it good for you to walk to school everyday?等等。在谈话中,学生自然地谈到健康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教会他们health,学生自然如获至宝,轻松地去表达和运用,而且还谈及到了父母:My mother usually goes to work by bike, My father often goes to work on foot等等。这样孩子们在学习中自然产生“情感反映”,学会heath一词和句子也自然水到渠成。
作为英语教师应具备表现语言情感色彩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讲授一些难以掌握的词汇时,教师通过惟妙惟肖的动作,语言表演,将无声的词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对话中重要词汇富情感地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句子和词的意义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课堂上,除了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和语言表演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角色对话练习。因为对话能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某种语境之中,而且将从这段对话中体会运用所学表达所见、所想的成功喜悦之中。
四、巧用得体的肢体语言,表达内涵,激发情感因素
在英语教学中,教者除了要拥有流利而富有情感的口语之外,还要会巧妙运用得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涵,调动学生的各种情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通过借助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和姿态等形象的力量来加强情感的表达、激发情感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叹句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肢体语言,形象有趣地表达含义,效果很好。比如在学习“What a beautiful day !”时,同学们不明白句子的意思,有位老师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向外望了望,脱口而出:What a beautiful day, do you think so?说话的同时,老师指了指天,深吸一口气,显出心情很愉快的样子,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是说天气真好啊!学生的心情瞬间也被感染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而且还试探着自己去讲,老师接下来又擦了擦脸,做出大汗淋漓的样子,有的学生一下子就讲了出来:What a hot day !老师马上又漏出鼓励的笑容,及时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肯定,接着又做出很冷的样子,学生又说: What a cold day! 等等。在老师滑稽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表演中,学生们笑声一片,轻松愉快地说出一个个感叹句,他们的情感被充分调动出来,也使英语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可见,成功的教学,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拨出动人的乐章。如果在一堂课中,缺乏和谐得体、生动自然的肢体语言的教学,学生情感必然会受到抑制,学习兴趣必然不高,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尽量使用肢体语言,要做到优雅得体,风趣幽默,嬉笑而不失态,端庄中显漏微笑,严肃体现柔和。使英语学习不是教师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中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效果,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树立自信心,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