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延续本民族的历史,并在历史延续的过程中形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精神写照,是民族生命中的智慧之花,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力源泉。因此,在民族学校教育教学中要强化措施,把握关键,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文化学习活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师要具备在教学中宣传民族文化的意识,做好民族文化知识的储备工作,在具体教学中,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以有带无,以少带多,挖掘民族知识。如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等。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充满了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敬佩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往。
二、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认知水平,促进民族团结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有些人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导致的民族纠纷时有发生,对国家的团结稳定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在民族政策常识课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使各种音像信息资料融合于一体。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内容一般先看录像,再做讲解,对于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刺绣、编织、蜡染一般是先讲后看,一些独立性较强的内容往往是边讲边看,比如介绍传统节日可以介绍一个节日,让学生看一段录像,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教学中,要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民族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网络、书刊、影视等渠道获取信息,搜集资料,对黎、壮、藏、蒙古、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风俗人情作了精炼总结和生动描述。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陈旧模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经历民族文化的熏陶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民族文化的弘扬不仅体现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应努力抓好实践活动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在学校活动中,校园广播站可开设“民族常识”、“趣味风俗”知识介绍专栏;在校内开展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手拉手”活动,结成互助学习小组,还可开展民族知识竞赛。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给民族文化的弘扬活动赋予了活力。
在校外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亲历民族活动,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各地的民族乡和民族村都保留有大量的民族文化痕迹可供游历。
此外,还可用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鲜活实例,来争强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总之,要以马列主义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和国家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文件为依据,本着科学的态度,探索和谐社会下加强民族学校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现状的认识,以及我们的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原则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紧迫性,从而增强民族学校弘扬民族文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