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燕
去年,我接到一个新班,本想好好地“治理”一番,干出点业绩来,可事与愿违,班里分进了许多“调皮鬼”,他们不屑与老师沟通、交流,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改变了交往策略。
一、远视,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刚开学那几天,我试着跟我们班的这些“调皮鬼”打成一片,用“和睦相处”来感化他们。我见到他们就满面笑容,跟他们和风细雨般地谈话……谁知这些孩子认为我这个班主任好说话,于是更加“放肆”起来,以至于班级纪律越来越差,差到有时连课都无法上下去。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孩子们的成绩受到了影响。这如何是好?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现代教育极力推崇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鼓励老师与学生保持“零距离”接触。然而,在现实教育中,“亲其师”未必一定“信其道”。
人们常说,母子关系最能体现亲密无间的关系,可是现实生活中愿意听从母亲教导的孩子很少,而与子女有一定距离的父亲,则对子女很有影响力。同样的道理,对一些“吃硬不吃软”的孩子,终日“满面笑容”“和睦相处”“打成一片”的方法未必行得通。那么,与学生保持多大的距离才适当呢?
一次,我正在班上宣布关于“参加春游活动”的事项。小吴这个调皮王却有意捣乱,扯着大嗓门说一些“严子陵钓台我早就去过了,一点也不好玩”之类的话。班里的其他孩子都不知道是听他的好,还是听我的好。经几次提醒,他还是控制不了。我故意板起脸,与其拉远距离,停下来让他继续说。他见到老师和同学都在看着他,“铁面”也羞得通红,不好意思地停了下来。自那以后,他再也不会在我讲话的时候乱插话了。
我认为教师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比如对那些比较自卑的学生,应该与他们保持较近的距离,对他们多加鼓励,唤醒他们向上的动力;对于那些性格活泼,“吃硬不吃软”,自制力较差,甚至有“侵略”倾向或行为的学生,应该与他们保持相对远的距离,用距离的空间形成其心理上的“威慑”,给他们一种威严,唤醒其自责、自醒的意识。不过“距离”的分寸要拿捏好,做到当离即离,当近即近。如,在课外,我与这些调皮孩子一起运动、游戏、娱乐,维持近距离的朋友关系;而在课堂上,我又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利于维持正常教学秩序。
二、平视,与孩子平等地相处
上学期,我们学校与市里的一所小学结对子,举行绘画联谊活动,要求每班挑选出一名学生参加。为此,我特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公平竞争的选拔活动。我布置了一道绘画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的形象。结果,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翻开课本,查找有关动物的作品或图片进行临摹。我转了几圈,发现只有泽南没有看书,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饶有兴致地画着。绘画结束,我特意看了一下他的画,发现他那头牛画得棒极了。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回到办公室,我对我们班的美术老师说:“就让泽南参加吧,他挺有创作天赋的!”结果那位老师满脸惊讶:“不会吧?他平时可是乱涂乱画的呀!而且,课堂纪律很差,调皮得很,绝对不能让这种人参加,到时会出乱子的。”可我还是以“班主任”的特权推荐他参加。结果,他果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会有差异。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平视的眼光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后进生”。关心“优生”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但对于调皮的“后进生”则不然。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孩子,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其实,他们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真诚的心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我们的孩子就会在老师温暖目光的注视下慢慢
地成长起来。
三、俯视,低头看孩子的世界
放学前,我还有话要交待,可学生一片吵闹,我便用眼睛狠狠地瞪着讲得最凶的学生,但没有丝毫效果,看来他们已然沉醉在自己感兴趣的谈话中了。我一拍桌子,大声说道:“大家都别忙了!把书包放下,坐下来尽情地讲!”大部分同学看老师发火了,乖乖照办,放下书包。只有几个特调皮的,刹车不灵,还在叽喳着。我开始教育着这帮“多嘴”学生:“你们瞧瞧自己什么样子?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该怎么做,你们几年级了?多少时间都被浪费在这唾沫星子里了?要是没这么多废话,说不定咱们早就回到家了……”学生一片默然。
沉默片刻,我顿时意识到:他们可都是小孩啊!好动、顽皮是他们的天性,想当年自己小时候不也这样!那我为什么还容忍不了?于是,我把心态放平和,温和地告诉孩子可以放学了,并趁机引导孩子要趁年少多学习,不要光讲废话。他们若有所思。从此,我们班这样的情景很少再出现。
所谓“俯视”,就是要低下头,甚至蹲下去看孩子,看孩子的世界,“把孩子当孩子看”。细细想想:我们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出现那么多问题,很多不都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造成的吗?我们要求孩子不要玩,从早到晚都学习;我们甚至要求孩子一节课40分钟一动都不要动;我们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甚至一次也不行……扪心自问:我们自己能做到这些吗?所以,我们要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用扶着孩子学走路的心态对待孩子,宽容、疼爱、用心关注,那么孩子的希望还在我们手中,孩子的成功就在不远处。
四、仰视,昂首找孩子的优点
我曾把班上的“后进生”集中起来开了一次会。起初,这些学生都以为又要批评他们了,个个都很紧张。后来听我说要他们自己找自己的优点,便放松下来,但没有一个人说出自己有什么优点。一名男生甚至调侃道:“我会吃饭”,其他同学哄堂大笑。我明明知道他的用意,但我还是立即肯定这是优点,因为会吃饭,身体才能健康,这是无价之宝。接下来,另一个学生佳斌接着说:“我会做饭”。对他的情况我比较了解,他父亲生意很忙,经常出差,母亲的心脏又不好,常常生病。听他这么说,我立即很动情地表扬他:“你不但会做饭,而且还会炒菜。你妈妈病重的时候,你上街买妈妈喜欢吃的菜,回家又把饭菜做好,送到妈妈床边。你是一个很孝顺的好孩子。”经过引导,大家都找出了自己很多优点,交流的氛围非常融洽,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大缩短,我的赞美也成了他们进步的动力。
人人都爱听赞美之词,孩子的成长更需要鼓励和赞扬。当然,赞扬和鼓励不是不顾事实的夸奖。既要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和积极性,这才是真正的育人之道。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跪着看他。”是你在仰视他,所以他是你心中的伟人。仰视孩子,就是相信孩子,特别是调皮孩子,要有高看孩子的乐观心态,看到孩子身上的“光芒”,把优点放大,发挥所长,巩固兴趣,用赏识唤回他们的自信,用信任树立他们的自尊,用关爱呵护他们的心灵。
世界很小,人的心灵很大。老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关爱学生,真心地与学生交往,你就会发现一个广阔而美丽的天地,许多疑难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浙江桐庐县石阜小学)
责任编辑谢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