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学生计算能力减弱的原因及对策

2009-03-14 06:59高莎娜
新媒体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对策

高莎娜

[摘要]国家实施新课改后对中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针对新课改下学生计算能力减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147-01

实施新课改后,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中产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学生变得主动了,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了,分析能力也提高了……,然而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也正在逐步弱化。尤其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计算能力减退的惊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计算速度慢、计算的正确率降低;(2)心算、口算能力逐渐减弱;(3)简便算法不灵活。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的编排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盲目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1]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成为课题引入的重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创设情境迎合了课改的理念但是迁就了学生,学生只注重感兴趣的东西,只满足于会做题就行,对于知识的提升、公式的总结、抽象的概括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也不要求背诵,自我感觉学生都会了。然而过分的强调兴趣,忽视学生自制力差的特点,学生不会去注意的专注某个问题。离开了注意的专注,公式和法则不让背诵,知识的掌握都将是有形无实的。同时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调整,降低了计算的要求,学生的练习量少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降低了。在教学中,常觉得刚把某类计算教会给学生,却没有时间去充分的巩固、迁移和应用,戛然而止,换成一个全新的单元了。

二、注重算法多样化而忽视算法的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的现状,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此教学的目的是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体会不同算法的算理,初步让学生从方法多样性中感知数学计算的乐趣。有的教师认为算法越多越好。其实有的时候学生的算法是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愿望而拼凑出来的算法,其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而教师又不能加以指责。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零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高效,甚至有些不合理,他们的思维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此时教师若不加以引导,顺其自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不利于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也提升不出简便算法,还会对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

三、计算器的引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2]然而经经过几年的课改教学我们发现,计算器的使用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总体影响是“弊大于利”。计算的重要性在数学研究中是不言而喻的,计算包括口算、估算、心算、笔算。倘若把所有的计算都交给计算器,必然会降低学生应有的口算、心算能力,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阻碍心算活动对思维发展的推动。

四、缺乏验算的习惯

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而一些学生只想作业尽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检验,再加上以往计算器的使用,淡化了对检验的要求,或干脆直接用计算器检验,更有甚者,知道自己无把握全部正确,就依赖于和同学订正答案,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计算后不检验的坏习惯。

计算,既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仅停留于“会”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逐步达到熟练;它又需要经常的训练,以期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定的技巧,体验到计算的策略与乐趣,从而真正提高计算的能力。因此针对上述导致学生计算能力减弱的原因我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不能过于单一化,不能过分依赖教材,尤其针对计算的内容,复习式的导入新课更有利,情境导入有些牵强附会。并且一定量的技能训练一定要坚持,不能只停留在学生明白算理的基础上,必要时应该布置一定的背诵内容。

2.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注重算法的优化。在算法多样化上,教师不可迁就学生,而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教学时我们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算法时,要注意分析这些算法的特点、局限性,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对算法进行优化。但优化的过程不是由老师“灌”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验多种方法的基础上自我感悟,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3.计算器的使用要加以控制,运用合理。(1)教师要深钻教材,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选择好引入计算器的恰当时机,不能影响学生对笔算法则的掌握。(2)教师不能有因计算器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而降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并应加大笔算、口算训练力度,使其能熟练掌握计算法则的具体运用。(3)教师要严格控制,在未教学计算器的使用前,不应准许学生把计算器带入课堂,在学习计算器的使用后,计算器由教师统一管理,严格按教材要求,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适时发放,并随时监督学生作业过程,避免学生滥用。

4.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不会验算,例如一习题3次根号53等于3.756,3次根号53000于多少?某学生计算等于3756后,我让他估算一下3次根号64000等于多少?答40。应该比3次根号53000大,怎么小了?从而检验自己的错误。同时也便于理解被开方数小数点的移动位数与立方根小数点的移动位数有何关系。因此教师对必要的验算方法诸如判断法、代入法、重算法、估算法等等应及时的渗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而逐渐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并且计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走,找对策去!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