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鹏
摘要:在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论述中,实证与人本主义论述角度截然不同。实证主义强调集体对个体的制约作用,人本主义强调个体对集体的建构作用。但我认为它们都是在把怎样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作为讨论的前提。因为即使是强调由人入手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人本主义实质上也只是把人对自然物的态度转移到了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得到了缓解,理论前提的转换成为了可能。
关键词:个体与集体;实证与人本;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C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58—02
一、分歧:理论取向的不同
实证主义强调集体对个体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由人组成的集体出现了和个人主观愿望不一致的地方,并制约着个体的自由行为。这也是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准则》中借以强调自己区别于孔德的入手点所在。在迪尔凯姆那里与集体相应的范畴是社会。他认为斯宾塞是试图通过对个体的研究完成对社会的研究。但个体是个体,社会是社会,由个体的研究不能完全合理的推出集体和社会,集体和社会具有不同于个体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集体产生了制约个体的能力。但迪尔凯姆并没有对集体为什么会产生不同于个体特点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而是把它当成开展对社会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既定前提给出的。他说斯宾塞研究的是主观,他研究的是客观,是因为他认为斯宾塞弄错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研究集体的,而斯宾塞研究的是个人。既然研究对象都错了,自然所作的研究也就只能是主观研究了。齐美尔由集体规模角度出发,借助对三人群体的讨论阐释了集体制约个体的原因。在他那里与集体相应的范畴是群体。他认为在两人群体中,每个人都是作为集体或者是群体的二分之一存在的,不存在少数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也就不存在能够脱离某个人而发挥作用的群体或集体。但是在三人群体中,当少数和多数发生冲突时,少数仅作为个体而存在,而多数则仍能作为规模小一些的群体而存在。由于这种变化对少数的影响比对多数的影响更加是实质性的——少数由于不能再进行合作,也就不能再获取有合作带来的利益——少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就不得不服从以多数为代表的集体,于是集体产生了制约个体的能力。帕累托对集体和个体关系的讨论是由对文化的批判角度展开的。文化作为集体的整合因素不仅有促进人性健康发展的一面,还有压抑人性的一面。文化借助看似合乎逻辑的表述方式,不仅建构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也遮蔽人对自身的正确理解,出现文明对人性压抑的情况。各种清规戒律,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对人类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合理的束缚正是这种负作用的体现。帕累托的文化批判正是要揭示出是文化的何种社会表现形式即社会因素压抑了人性。
与实证主义传统相反,人本主义强调个体对集体的建构作用。它以理性人的社会行动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展开社会学研究。强调个人可以基于一种理性假设,来完成对集体的建构。韦伯正是用“工具理性”这个概念表述了现代集体的运行逻辑——科层制。“工具理性”是一种基于对目的和手段之间关系,也就是利益关系基础上的冷静分析。在这种理性引导下的人们,可以获得利益最大化带来的好处,在这种理性引导下的集体,可以获得效率最大化带来的好处。霍曼斯,布劳和韦伯的指导原则并没有什么不同,是用和“工具理性”意思差不远的“成本”和“报酬”两个概念来解释人结成集体的原因——如果个体认为结成集体后,个体获得的报酬大于付出的成本,人就趋于结成集体。反之,则趋向于脱离集体。但是霍曼斯和布劳将韦伯“工具理性”中利益最大化原则扩大了研究领域。在他们看来,成本和报酬两个概念不仅指对目的和手段之间关系的冷静分析,还指这种原则在心理和道德情感领域中的运作。霍曼斯重视对心理层面的研究——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个体,是如何调适自己的感受,并逐步将感受定型为行为原则的。也就是对在集体的构建过程中,能够通过行为体现的心理感受的研究。布劳则针对韦伯完全基于工具理性基础上的科层制,做出了补充性研究,试图揭示出利益之外的各种情感道德因素在科层制中的作用。但是对情感道德的分析,还是基于最大获利原则上的考虑。如果损失了物质利益,那么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情感补偿?
二、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何以制约两种理论的展开
实证和人本主义传统,一个强调社会、集体对个体的现实制约作用,一个强调个体是基于何种考虑,结成集体、社会的。分析路线看似完全相反的理论传统却有着共同的理论前提:即他们都是在把如何处理人与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为理论前提的情况下,展开论述的。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对“社会事实”概念的界定——“客观性”——实质上是在强调资源稀缺的环境下,集体、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是在人与物的矛盾关系紧张为前提下的论述。这里的“客观性”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没的选择,但是如果物质需求被极大满足了,这个“客观性”——很多人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到底还是不是,不得不的选择可就不一定了。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欲望的无限性和物质的有限性,那么理论也必然在这个主要矛盾的制约下开展建构的。
人本主义传统是以假设人的行为中,都体现着一个一贯的理性原则,人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行为,为自己的逻辑起点展开研究的。虽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实证主义传统——强调“集体对个人的制约”——但这种超越是部分的。因为他用来超越实证主义的“理性”概念本身就不是理性的全部,只是人类理性的一部分,是在如何处理人与物之间紧张关系的前提下,人类片面发展的工具理性。至于人的审美、道理、情感,心理到底是真正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他并不涉及。它只是把处理“人与物矛盾关系”的理性原则,运用到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韦伯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划分,实质上是基于人在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采取不同的态度之间进行划分的。他对科层制成为压抑人性的铁牢笼的哀叹,正是基于将如何处理人与物之间的矛盾关系的态度运用到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产生的负面效果的哀叹。
三、理论前提转换的可能——后工业社会实现的革命
在人与物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时代,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到了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人与物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人需要摆脱工具理性对情感的异化,集体对个人的制约,满足个体情感需求。以往出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理论,已经不能符合现实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怎樣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制约理论发展的前提。现实基础的改变,预示着理论前提的改变,这必然导致理论取向做出相应的改变。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开始了自己的理论论述。
正如后现代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工业社会是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作为主要任务,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以完成这个主要任务为前提或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然而当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在是社会的主要任务,而处理人与人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任务时,原先建立在人与自然环境紧迫性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预示着一场根本的、空前深刻的社会结构革命即将开始。
哈贝马斯通过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来论述个体与集体关系。在他看来公共领域是展开言谈沟通,追求话语共识,发挥舆论监督的领域。相对应的私人领域则是维持私人利益,追求个人自主性的领域。但19世纪开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导致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异化。资产阶级国家权利通过政党,经济团体侵入了公共领域,以其强权和各种政治技术扭曲了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交往沟通,舆论监督等功能被压抑或消解了。结果不仅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极度膨胀,而且私人领域随着公共领域的殖民化也被资产阶级殖民了。因为公共领域是由私人汇聚而成的,私人的地位、作用、意志、利益是通过舆论和共识转换成社会地位,社会功能和社会意志,进而得到认可和保护的。当公共领域被入侵,甚至被取消时,实质上也就是具有主体性的私人被取消了。
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马尔库塞批判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认为在人与物矛盾关系紧张的情况下片面发展的、作为指导工业社会原则的工具理性僭越了自己应有位置,成为压抑人性的工具。情感、欲望、意志、直觉、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受到了严重的压迫,使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否定因素、批判因素全被工业社会同化了,使现代工业社会成为仅存肯定因素或保守因素的单向度社会。通过对工业社会各个层面的批判和对未来革命的展望,马尔库塞开始了他的主题。同时也为我们在理论前提转换的情况下,如何开展社会学论述,指出了一个方向。
社会学作为由国外引进来的学科,如何能够适应中国的这块土地,这就不仅需要对社会学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讨论,还需要学者对制约理论成立的前提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的国情,以便更好的指导研究。
参考文献:
[1][法]·迪尔凯姆.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德]马克斯·韦伯.杨富斌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法]奥古斯特·孔德.黄建华译.论实证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法]雷蒙·阿隆.葛智强,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刘少杰.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6]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