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尹丽木一
在很多人眼中,英国是一个从来就不缺乏诗情才子的国家,特别是其举世闻名的桂冠诗人制度,更是体现出诗歌在英国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官方对于诗歌发展的积极态度。作为英国王室的御用文人,桂冠诗人最早始于1616年。如今,桂冠诗人的任期由终身制改为10年,说明这一称号已经由一个王室的荣誉职衔转变成为政府部门服务的“差使”。
然而,桂冠诗人这一职位从文化性到政治性的尴尬转变却在客观上推动了诗歌在英国的更加普及。跟前几任的低调所不同,现任桂冠诗人莫申曾多次宣称,他要把桂冠诗人当作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甚至当作政治来做,于是他四处奔走,向政府游说,呼吁增加学校诗歌教育的拨款。他很早就认识到诗歌是一种“能够与互联网融合的艺术形式”,并亲自参与了诗歌网站的建立,让诗歌这项最古老的文化艺术慢慢重新回到英国人的视野。
当前,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特别是电子邮件和Facebook等网络社区和多媒体在线播放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活,为现代诗歌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诗歌也开始从边缘化回归大众。大英图书馆现代藏品部门负责人兼诗人理查德·普莱斯对此分析:“诗歌爱好者们在网上结识并在线建立小型群体组织,而Facebook这种网络社区则进一步帮助小型网络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整合,从而使阅读群里的成员们联系得更加紧密。互联网并没有让诗歌过时,而是为小型印刷和出版商提供了一个没有限制的全新窗口。”当成为一个“诗人”的门槛越来越低时,诗歌的创作群体和阅读群体正日益壮大。据统计,2008年报名参加英国弗恩青年诗人奖的人数高达1.2万人,比2003年时要高出两倍多。
当然,诗歌从来就不是诗人们能够用以谋生的工具,即使在今天,当诗歌借助互联网逐步恢复繁盛时,多数诗人仍只能把做诗当成一项业余爱好。值得一提的是,现任桂冠诗人莫申将于5月卸任,对于新一任桂冠诗人的人选,英国皇室和政府首次提出民选方案,这作为当前国内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对民意的笼络政策之一,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支持。同时,英国最大的两家博彩公司也迫不及待地就名单中的候选人进行开盘投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