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本报记者 郭 芳
英国议会下院国际发展委员会12日发表报告称,英国在2011年对华援助期限结束后,应该继续向中国提供每年价值1000万英镑的援助,直到2015年为止。这一计划立即遭到保守派议员的坚决反对。他们表示,英国应该援助最贫困国家,而不是像中国这样一个能举办奥运会、能开发太空的大国。
据英国广播公司12日报道,国际发展委员会在报告中说,虽然中国经济增长迅猛,但全国13亿人口中仍有16%的人处在贫困当中。报告说,中国将近一半人口欠缺基本卫生环境,25%的人缺乏干净饮用水,许多人面临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艾滋病也在中国迅速传播……因此,对于中国的援助现阶段是必要的。
报告公布后,立即受到多名保守派议员的强烈批评。前内阁大臣休·贝里说:“中国已不再是一个贫穷国家,它的外汇储备比我们多37倍,它的贸易盈余是4000亿美元,而英国是1000亿美元贸易赤字……中国完全可以弥补援助的缺失。”
保守党影子内阁国际发展大臣安德鲁·米切尔也对这一援助计划大加谴责。他说,英国应该集中对更贫困的国家进行援助,而不是把援助交到有足够财力自行应对贫困问题的国家手中。米切尔:“中国花了200亿英镑去办北京奥运会,拥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太空开发计划,还有将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英国应该结束对中国的直接援助。”米切尔还特别强调,中国本身也开始成为主要援助国,因此英国更没必要提供援助。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米切尔的态度由来已久,去年10月在伯明翰举行的保守党年会上,他就曾对媒体表示,一旦保守党在未来英国大选中获胜,新政府将停止对中国的援助。
对此,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布鲁斯说,即使目前正快速增长,但中国仍存在广泛的贫穷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大地震使得现有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剧,“对于英国纳税人来说,不帮助中国继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代价,将会比提供有限资金支持一个持续发展的合作伙伴要大”。国际发展部一名发言人也表示:“即使我们的援助将按计划在2011年结束,我们仍将继续与中国紧密合作,确保他们拥有对付贫困所需的工具和专业知识……以应付诸如气候变化等新的挑战。”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多次讨论是否应结束对华援助,此前还有报道称,德国今年已经决定取消对华援助。在英国这种争论也一直存在,特别是中国举办奥运会后,许多西方人看到了一个空前强大的中国,认为应取消对华援助的政客越来越多。英国智库皇家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凯利·布朗博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总体而言,英国的援助对于中英两国的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是有好处的,但是从英国的政治角度来考虑,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以及依旧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英国目前步入衰退的经济相比,直接给予中国经济援助的确会遭致国内的反对。今后,英国应该改变援助方式,在农业、气候环境以及疾病防治等领域对中国提供技术帮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冯仲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对外援助是欧盟各国很重视的一种外交方式,英国也不例外。关于是否给予中国援助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英国国内朝野两派的政治斗争,所以我们不必对此太过在意。而且就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中国也并非严重依赖外国援助。事实上,与之前相比,中国获得外国援助的数量正逐渐减少,且更偏重于环保等方面。而对于英国而言,给中国援助也包含了其自身利益在内,比如商业投资、配套建设等,不是全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