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维诗歌中的禅宗底蕴

2009-03-13 08:27王文博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禅宗王维

[摘 要] 王维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幼年的教育、官场的失意以及情感的失落,使他的一生都与佛教,尤其是其重要流派禅宗关系甚密。王维诗风清新自然,有一种空明之趣与空静之美,而他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心境与诗境,由于受到禅宗思想的浸染,具有深厚的禅宗底蕴,从而呈现出与他人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 王维;禅宗;心有禅意;境由心生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在后世享有“诗佛”的美誉。这一称号的得来,不仅缘于他的一生都与佛教,尤其是其重要流派禅宗关系甚密,更因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有一种空明之趣和空静之美,即使是盛唐群星璀璨的天空,依然不减其独特光芒。他的心境以及诗境,正是由于浸染了禅宗的浓郁色彩,才呈现出与他人迥然有异的特征。

一、心有禅意

纵观王维一生,幼年所受的影响使他一直倾慕于禅宗,而当他仕途失意,情感失落,在黑暗的官场中深感内心困窘,在人生的苦境中独伴黄卷青灯时,禅学更成为了他心灵的归宿与依托。禅宗与王维内心因政治失意而消沉的人生观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心态与生活方式,这便是亦官亦隐的生活——既寄情山水,又身在朝堂。

在王维之前,就已有众多诗人咏唱过自己对山水的渴慕。东晋陶渊明弃官归隐,独力躬耕,带月荷锄,采菊东篱,纵使生活异常艰难,也坚持不与乱世合流。谢灵运一生富贵,却也寄情山水,优游吟咏,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清丽动人,鲜活灵动。而王维则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道路,胸中时刻向往着一片青山绿水,却身在朝堂为官,只在下朝后,悠闲的“独向白云归”。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无疑深受南北禅宗影响。

王维早年受北禅宗影响较大,安史之乱后,则更倾心南宗,但总体上对于二者采取的是一种兼收并蓄的宽容姿态。如前所述,北禅宗主张坐禅,要求避开尘世喧嚣来反观自心,在不受外界庸碌人事干扰的情形下,作深刻的自我体悟,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了悟生死之道。而南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将禅完全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强调佛就在心中,涅槃就在生命过程之中,理想就在现实生活之中,将虚幻的彼岸转移到现实的此岸。王维所行的居士禅在后世也一直不曾断绝,这也许可以看作佛教式微时一种有所折扣的信仰方式。因此,王维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背后,原本是有着深刻的禅宗思想作为底蕴的。

王维半官半隐时期写作的众多山水田园诗中,《终南别业》可谓极品之一。其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十分值得人玩味。全诗如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见诗人卸去一切雕饰,向友人平静的讲述自己归山隐居的缘由以及隐居生活的所得。他写道,自己中年以后便倾心向佛,在终南山过上了隐居生活。兴起之时,便独自去向山中,而看见的一切美景与愉悦心情,也只有自己一人所知。正如佛家语常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最精彩的是第三联,写诗人在山中闲行,望见溪水已尽,于是坐下来,看天边的白云自卷自舒。当官场的污浊已经远离,俗世的烟尘终于散去,王维独自坐在深山之中,看见最空明静寂的景色,却只是怡然相对,不滞于心。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道:“行到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诗意使我们不难联想到禅宗“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的观念,即放下一切分别之心,不执着于任何事物。看水穷也好,看云起也罢,最终应该看见的,其实是自己的一颗清明之心。诗最后两句写到偶然碰见了看林的老人,两人谈笑之间,不觉已经忘记了归家的时间。这是对前面所表露的心情的进一步渲染,诗人自在从容的心境,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王维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心态,不仅表现为对人世的超脱认识,随遇而安、闲散自足的心境,也体现为其对“空”的深刻认识与顿悟,这些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时,便化做空明摇曳的诗境与寂静的内核,从而使他的诗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二、境由心生

王维的诗境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空静之美。那种远离尘世纷扰的清净的山水姿态,可以在瞬间净化人心,呈现一种意象空灵,境界空幽的情趣,如“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等。而《辋川集》中的二十首小诗,几乎都具有这一特点,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一处独特的景色。在寂静的空山中,看不见人的身影,却能听见远处隐约的人语声。此时西下的夕阳穿透密叠丛林,将一缕温柔的光线倾泻在林间青苔上。这无疑是一处人世之外的景色,空幽的山林,断续的人语,一种冷峭之意油然而生,然而倾斜的夕照,金色的苔藓,又为画面带来一丝温暖,仿佛夕阳也因情意而穿越深林,来抚慰总处在阴暗之中的青苔一般。但这首诗总体的意境仍是空明寂静的,这体现在王维的众多诗作中,是王维山水诗的精神内核,而这种对空静之境的追求,则来源于禅宗思想。禅宗认为世界真实本相为空的观点,与通过对空的认知进一步透视生死,达到精神超越的目的,都直接影响着王维的诗境,使他的诗常常呈现为对这种境界的描绘与暗合。

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山中生长的木末芙蓉,没有人参与它的盛开与凋谢,只是在山谷中静静的自开自落,周而复始。这彻底远离人迹的处所,令人记起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辛夷坞的景色与此相类,全无与人相关的任何痕迹,只有繁花似锦自生自灭,无人欣赏却已足够。前人评论此诗:“其意不欲一字,渐可语禅”(《王孟诗评》),可谓的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佛禅的色空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但与作为现象的假有相对待而存在,所以并非执着于“空”,而是不落两头。诗中自开自落的辛夷,既写空有两边,又不落两边,正是禅意极深的体现。

然而,王维诗并非只有追求空静这一种特点。他的许多山水诗其境虽清,但辛夷坞般的绝世之景并不多见,相反,在他许多作品所描绘清冷境界中,仍能感受到其中存在暗涌或减缓速度的生命力量与痕迹,从而使这些诗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究其原因,主要是王维的心境和生活方式所致,王维毕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诗人,也是一个位列朝堂的仕人,虽然他有许多时间居于山水之中,但他并不是一个身心俱灭的佛教徒。他的诗境往往是空静而不死寂,正如他的心境,是在世俗的高台上凝望远处的白云青山,达成一种不完全的超越。因为远离了人心的躁动与人情的执着,所以体现出一种空静之趣,但其中自有丰富的内涵,正如在世间的活泼真禅一般。

总之,王维的诗境既具有空静的核心追求,又具有闲适心境中所流露出的生命脉动,这就使他的诗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的形成,与他的心态,更与影响其心态的禅宗之间是有着密切关联的。纵观王维一生,幼年的教育、官场的失意和情感的失落使他趋向了禅宗,在对禅的体悟中他逐渐获得内心的安宁与解脱,并对人生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王维这种融入禅意的诗境,一直被后世所推崇并学习。而他的心态与生活方式,也不断受到后人的仰慕与追循。

参考文献:

[1]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M],上海佛学书局,1992.

[2]万佛圣城宣化上人:佛说阿弥陀经浅释[M],上海佛学书局,1992.

[3]愍生法师:般若心经讲记[M],上海佛学书局,1992.

作者简介:王文博(1984—),女,黑龙江省黑河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07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猜你喜欢
禅宗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禅宗软件
偷袭与反偷袭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谁是谁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以禅宗为灵感:细线生成的天然晶体座椅
张九龄与禅宗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