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汉
近些年来不断听到有人说:太极拳源流争论影响了太极拳的发展,是太极拳发展中的不和谐声音。此言差矣!回顾八十余年的太极拳源流争论,笔者认为无论是争论的形式,还是争论的结果都是值得肯定的。
一、太极拳源流争论是太极拳学说构建的需要
太极拳源流争论是学术研究性质的讨论,也是学术研究的方式方法之一。大家知道,太极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追溯唐宋已有一千余年,从张三丰创拳迄今也已六百多年,太极拳由道门传向社会,泛化于俗的过程中就已失去了许多本真的东西,而从杨露禅把太极拳弘扬至今百年传承,也是艰难颇多,旧时代文化的落后使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都受到制约,加之这百余年间,中国又饱受战乱、文化疑古和极“左”政治之苦,太极拳和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一样被践踏得根断脉碎。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太极拳作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开始了价值和地位的回归。太极拳作为一个学说体系,开始了挖掘整理,恢复构建的历史工程。作为太极拳学,当然应该包括拳史、拳理、功法以及普遍推广,开发利用等。太极拳史是太极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作为文化体系的恢复构建还是全面继承发展太极拳,深入探讨太极拳源流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我们在探讨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不同的源流之争也是正常的,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是学术研究的方式,也是开放的民族精神,更是我们学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太极拳源流争论促进了太极拳事业的蓬勃发展
太极拳源流争论是学术探讨,但它又有其特殊性,其它学术问题探讨可能就限于学术圈中,而太极拳源流之争却是普及性的学术问题,专家教授、太极拳爱好者,人民大众都参与其中,结果是让参与者的理论素养都得到提高,让太极拳得到更有效的普及推广,让我们太极拳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得以全面展现。事实正是如此,几十年里,围绕太极拳源流之争,我们广大的专家学者,无数的武术爱好者参与其中,查典籍,访长老,挥笔撰文,出版的专著、发表的论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洋洋大观,基本理清了太极拳的源流脉传。通过争论,人们更加关注太极拳,大大激发了对太极拳的研究兴趣。广大习武者在争论中学习,在争论中思考,在争论中研究,在争论中提高,在争论中进步。争论还使各门派弟子更加明白本门派源流、理法特点,增加学识的同时增强了自豪感和进取精神,当今陈式、杨式、赵堡、武当本山等各派太极拳名家云集,新人辈出,不能说与太极拳源流争论毫无关系。再说太极拳源流之争的两大焦点地:湖北武当山,河南温县陈家沟,争论并没使武当太极拳、陈式太极拳蒙羞受损,也没使武当山和陈家沟光辉暗淡,学术之争不是行政封杀令,否定张三丰创拳的观点未能打压住现在蓬勃发展的武当武术;同样,否定陈王廷创拳的观点也丝毫无损陈式太极拳欣欣向荣的局面。相反,这两地两拳都是最大的受益者,源流之争使这两拳两地成为了太极拳爱好者心中的两个圣地。热闹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两个圣地,当然比一个死气沉沉的圣地要好。实际效果是,无论是河南温县陈家沟还是湖北武当山,近几年太极拳事业的大发展,太极拳的习练人口和旅游人口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理想值,太极拳源流之争在这两拳两地同兴共荣的气象中当然也是功不可没。
三、太极拳源流争论今后应把握的原则
太极拳源流争论是当代传统武术研究最活跃,成效最大,对太极拳发展推动力最大的挖整研究活动,也是普及推广太极拳活动中前无古人的作为。当然争论中也有些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门派观、家族观、地方观;有些论证存在着想当然的推理;有些意气用事,遣词造句过激,有讽刺挖苦之句。这些不足虽瑕不掩瑜,但也多少影响了我们研究上的纵深开拓,损伤了不同门派少数传人问的感情。
树欲静而风不止,太极拳源流争论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它很难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结果,但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理解它的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历史文化流程和深刻鲜明的特点,所以研讨和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也许话题更广泛,内容更深入,但是在今后的争论中我们应把握几个原则:(一)我们的视野一定要放到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一大主题上,尽可能抛开门派观、家族观、地方观,从文化源流主脉上去把握太极拳源流探讨。(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以史料为依据,客观扎实地去研究。(三)要和而不同,争论双方要相互尊重,摆实事,讲道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不得扣帽子,打棍子,不得讽刺挖苦,搞人身攻击,更不要牵扯到政治上的上纲上线,要使争论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就是传播太极文化的过程,就是推动太极拳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四)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习练太极拳上,在推动太极拳普及推广上也应付出更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