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艳
摘要:在当前教育事业经费供求矛盾突出的形势下,高校如何充分发挥预算指挥效能,创造资金最佳使用效益,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和谐发展,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现实问题。笔者就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公办高校;预算管理;优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流量增长很快,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创新管理理念,实现高校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已成为高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高校预算在编制和执行中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特别是高校财政性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之后,随着生均定额拨款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举措,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1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它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全过程。。从支出角度看,预算管理具有成本控制的功能;从收入角度看,预算管理还具有资金筹措的功能。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的财务收支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1预算的执行缺乏力度。
预算控制力度不够,指标下达时间置后。通常高校内部预算指标的下达在预算年度的四五月份,而这时有近一半的经济业务成为过去。由于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的置后,形成一段时间的“预算真空”,这种事后预算失去了预算编制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度预算的正常执行。高校的预算是反映高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内容,同时也反映高校的事业发展和规模。所以,预算编制的时间置后将使高校管理的有效性降低。
1.2预算编制的“两张皮现象”。
存在部门预算与单位预算脱节现象。一是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编制高校的“部门预算”,上交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二是根据高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按照现行财务制度的规定编制校内执行的综合财务收支预算,这就形成“两本预算、两张皮”的弊端。高校执行的预算是高校内部预算而非部门预算,部门预算与单位决算之间没有真正挂钩,单位决算中缺乏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结果的有效分析和评价。两者之间的脱节都由“两张皮”的现象引起。而且现在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核算内容上,有不少内容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必须将会计科目预算进行分解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数据;在执行预算时,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造成财务决算资料不能直接或清晰地反映部门预算完成情况。
1.3预算控制方式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预算控制方式注重于支出总量控制和预算执行过程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使支出部门与高校财务部门站到了对立面,前者尽量争取与实际不相符的预算资金并尽可能全部用掉,而财务部门则需要实施全力控制。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时,由于基础数据统计不够完整,能够取得的数据又大部分来自各个部门和单位,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缺乏鉴别手段,也缺少充分的分析论证材料,因而使预算方案的制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由于预算控制方式不健全,预算信息不对称,预算细化又缺乏基础,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
1.4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高校内预算的编制方法目前采用零基预算法。推行零基预算是加强预算管理的一种尝试。零基预算是在编制公共支出预算时,一切从“零”开始,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项目和款项的支出需要。它的优点在于,实行零基预算可以细化预算编制,既增强了预算分配的透明度,又保证了重要项目支出。
但是由于高校预算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形成,超支没有控制和惩罚,节约没有奖励,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评价体系。没有建立相应的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价机制,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难以做出正确、完整的评价。由于高校属于非盈利单位,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许多活动的效益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才能显现,高校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预算执行评价体系,导致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度不够,随意性较大。
2公办高校预算管理优化探析
2.1实行一本预算方案。
要真正改变“两张皮”的现状,就必须将部门预算和高校内部预算编制时间、基础、过程、内容等逐步统一起来,形成预算“一盘棋”管理。先调整校内综合预算编制时间,将其同步于部门预算编制时间。同时细化部门预算编制,重新核定基本支出标准,使之符合实际情况;对专项支出项目编制时应当要求落实到支出具体内容、支出标准、项目执行单位、以及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应达到的标准要求等,努力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程度。高校应当把高校内部预算与部门预算有机地统一起来,严禁把高校校内预算与部门预算割裂开来,或把部门预算当作应付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需要。
2.2实施全面预算的理念。
全面预算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和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适度的分权,业绩评价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价值稳步增加的目标。
现行预算是被动编制的预算。预算实际上是依靠财务部门来编制,财务部门只是在对部门预算草案砍砍压压的基础上形成单位预算,财务部门根本无法全面掌握各部门的预算编制情况,客观上造成了以部门意见为主的被动格局。现代预算管理强调将管理责任下放到部门层次,形成内部控制模式,赋予部门在部门内部进行资源再分配方面更大的自主权。通过考核与奖惩结合,充分调动高校内部各方面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将部门经费与部门任务、工作目标挂钩,通过绩效考核与考评结果的管理运用,以人为本,充分发挥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让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全员参与预算编制,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
全面预算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奖惩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主动性,使得预算编制由被动变主动,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约束力强,讲求绩效,适应高校发展的预算管理新机制,使预算管理产生更大的效益。
2.3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紧密结合。
高校应科学制定高校发展规划,优化支出结构,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从源头上减少资产重复购置、闲置等浪费现象,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预算部门充分挖掘现有资产使用潜力,从而降低教育运行成本。预算资金安排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直接决定了资产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应科学划分各校区的功能定位,整合各种资源,规范资产管理,运用增量来调控存量的有效手段来加强预算管理。通过完善的预算管理,建立可行的财务绩效评价制度,不仅将预算单位所有的收入支出纳入预算管理体系,而且也将各类资产的运行结果体现在预算考核中,对单位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保证资产需求与资产处置收益形成一个完整的资产预算。只有把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抓好资产管理工作,优化配置财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提高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
2.4基于绩效评价的高校预算管理。
绩效评价预算管理是我国预算管理的趋势。预算绩效考核是对经费支出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行为,是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是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评判为手段的预算支出管理模式,这对强化支出管理意识,优化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支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绩效指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国外高校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我国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该体系以绩效评价为指向,从设置绩效目标出发,围绕绩效目标进行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整,最后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能用量化的方法更直观、准确的对高校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评价。高校预算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问效”工作程序和考核指标,对绩效考评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检查预定的计划目标实行情况,优化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支出效益,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预算管理是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是高等高校事业发展的“指挥棒”。要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确定量化指标和定性范围,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关于追加预算和调整预算的一系列问题,必须经过“提出申请—综合论证—党委会审议批准—主管领导审批—财务处追加调整”的严密的管理程序。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应急备用金制度应对高校重大事件及突发事件。预算编制做到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不断提高预算编制水平。高校要掌握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严格控制预算的执行、调整,加强预算绩效考核,建立公正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和约束有效的执行制度,提高教育投资的综合效益,通过观念创新,正确把握和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职能与作用,促进高等高校的战略、预算和绩效三者高效互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才是预算管理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高春燕,高等学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浅析.财会研究,2009,15.
[2]王丽萍,郭岚,张勇.学校构建新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之探讨.财会月刊(综合),2008,5.
[3]陈少婷.论高校预算管理的观念创新.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