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东
[关键词]刷牙,含漱法,揩齿法,植毛牙刷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4—0078—03
“百物养生,莫先口齿”,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牙齿与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因此十分注意保持牙齿与口腔的洁净。怎样保持牙齿与口腔的洁净呢,我们的祖先想出了刷牙这一最基本的日常保健方法。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不断发明,刷牙的方法和用具也随之不断改进。
一、含漱法
漱口是人类最早的刷牙方法。可以想见,远古人类在吃食物时,难免食物残渣塞入牙缝间。牙缝间塞有食物残渣既不卫生,也不舒服。于是远古人类便用手指、树枝、鱼骨等作为“牙签”剔除残余物,然后用水漱口,清洁牙齿、口腔。开始这并不是一个主动的行为和习惯,但在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做法对牙齿与口腔的益处,这种洁齿行为便习以为俗,成为人们的主动行为,由非自觉变成自觉,产生了最初卫生保健思想。
商朝人对牙齿与口腔卫生保健有了更新的认识。甲骨卜辞中有“贞疾齿,御于父乙”的记载。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齿”、“龋”、“蛊”字,“龋”字下部是口腔中牙齿排列的形象,上部有小虫在蛀蚀牙齿,旁边还散落一些被虫蚀的牙的碎屑。把龋字写成齿加虫旁,这是一种象形文字,即虫牙病。甲骨文中还有“齿不……蛊”,蛊也是牙生虫的意思。“在有关疾病的卜辞中,可以看出殷人对口腔疾病划分的特别细致,即分为疾口、疾齿……在这几种病中,疾齿的记载较多,据《综类》一书所载,‘疾齿的卜辞达40多条,这可能与殷人爱喝酒,而喝酒过多会腐蚀牙齿的硬组织,引起各种牙病有关”。
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内则》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可见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提倡早起用盐水含漱,以保持牙齿和口腔清洁。汉代人们对口齿疾病又有了新的认识,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养生方》中有“朝夕啄齿不龋”的记载,并用漱口治疗口腔疾病。西汉名医淳于意为齐中大夫治疗龋齿,认为其病“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古代人对漱口十分重视,认为早起、饭后、睡前都应漱口,这样才能保持口腔卫生,不得疾病。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同时强调饭后和睡前漱口,“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今观智者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斯存养之功可见矣。”古代含漱除了用清水外,还用盐水、浓茶、酒和中药汤剂等为漱口剂。古人认识到盐水、浓茶、酒的漱口功效。以盐水漱口,既可消毒,又使“口齿牢密”。以浓茶漱口,可消解烦腻,脾胃自和,杀除细菌,“蠹病自己”。以酒漱口,杀菌抗菌,不得齿疾。中药汤剂是以具有口腔、牙齿保健与治疗功能的草药煎成汤剂漱口,预防、治疗口腔疾病。
二、揩齿法
除了含漱法外,古代还有揩齿法。漱口并不能将牙齿缝隙间的食物残渣完全清除干净,于是古人又发明了揩齿刷牙法。揩齿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用手指直接揩齿,二是用“揩齿巾”揩齿,三是“晨嚼齿木”。
用手指直接揩齿即把手指作为牙刷刷牙。用手指揩齿是古代传统的一种刷牙方法,从文献记载看,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就已经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作品《类苑》中有揩齿记载:“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术津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份同烧锻,研煞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鱿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这种方法是把盐或药物放入口中或直接用手粘盐或药揩齿。在敦煌莫高窟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中,绘有揩齿图,画的是一个身体健壮的受戒者在剃过头后,正蹲在地上清洁牙齿。他左手执一长颈漱口瓶,右手中指放在牙齿上,做刷牙动作。该图形象逼真,是手指揩齿法的最好例证。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记有手指揩齿法:“每日早取三钱匕着口中,用少熟水搅漱,仍以指如常法揩齿毕,更啜少熟水咽之,仍以漱吐如常法,能牢齿驻颜乌髭也。”
“揩齿巾”也叫“揩齿布”,即用布做牙刷擦洗牙齿。用“揩齿巾”刷牙具体起于何时不可考,从文献和考古资料看,唐代已经使用“揩齿巾”刷牙。孙思邈《千金要方》“齿病”中说:“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这里虽没有明确说明揩齿的用具,但从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衣物账中记有“揩齿巾”来看,唐代已经普遍使用揩齿巾刷牙。在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简称《法门寺物帐碑》)石碑的碑文中有“揩齿布一百条”的记载。这些“揩齿布”是皇家供奉给佛祖的。“揩齿巾”的使用是用手指缠裹“揩齿巾”揩齿。大约到唐朝后期,人们发明了专门用于刷牙的“揩齿药”,用揩齿巾蘸药来刷牙。
“晨嚼齿木”即用植物枝条做牙刷揩齿。这种刷牙方法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形成,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古代印度人用杨柳枝揩齿,它的发明者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据说释迦牟尼很讲卫生,他要求弟子们吃完食物要漱口、刷牙,并视为修行内容之一。观音菩萨的标准像是左手持净瓶,右手拿柳枝,这是佛教徒的真实生活写照。东汉时期印度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传人中国,该书介绍了僧侣沐浴中所需的七种用具,其中有“六者杨枝”,即用杨枝制成牙刷刷牙。在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中,有两幅齿木刷牙图,其中第9窟刷牙图“刷牙者穿袭装,光头。双手腕有镯,左手持一净瓶,右手食指上翘,小指和无名指向内弯曲,大拇指和中指担齿木,正在刷牙。齿木在刷牙者右侧嘴边,右嘴角呈毗咧状,刷牙的表情十分生动逼真”。随着佛教的传人,这种刷牙方法和用具为中国人所接受。
“晨嚼齿木”这种刷牙方法是先将杨柳枝泡在水里,使其软化,刷牙时用牙齿把杨柳枝一端咬平或砸平,“少壮者任取(齿木)嚼之,耆宿者乃椎头使碎”,使植物纤维散开,就像一把刷子,进行上、下、内、外揩齿。“晨嚼齿木”不一定非用杨柳枝,其他具有植物纤维的柞条、葛蔓、楮、桃、槐等枝条都可以用。但比较而言,用柳枝做的揩齿工具质地柔软且有韧性,易于剔除残垢,感觉舒适,“削为牙枝,涤齿甚妙”,“口齿好香,方白齐平”。同时杨柳枝具有“祛风、消肿、止痛”的作用,所以人们大多喜欢用杨柳枝制作牙刷。在宋代以前,“晨嚼齿木”使用较为普遍,许多医学著作中都能见到关于用杨柳枝揩齿的记载。
揩齿法无论哪一种,都是用盐或药揩齿。唐代《外台秘要》中有“升麻揩齿方”,提到用升麻,白芷、蒿本、细辛、沉香制成牙粉揩齿。北宋医学巨著《圣济总录》记载揩齿方就有60余项,揩齿药方多达27种,如槐枝散方、皂荚散方等。这些揩齿方所用药物多有芳香祛风、解毒止痛、排脓消肿之功用,不仅可以清洁牙齿,还可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
三、植毛“牙刷”的发明与运用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实物看,唐末到宋、辽、金时期,人们发明了牙刷,刷牙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出土文物看,唐代末年,人们发明了植毛牙刷。宋、辽、金时期,人们已经普遍使用植毛牙刷刷牙。1985年,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和四川大学博物馆在成都市指挥街清理唐代灰坑时,发现四把骨质牙刷柄。其中一把长17.8厘米,头部略宽,最宽处1.1厘米,但较薄,厚仅0.2厘米,中后部逐渐缩窄,同时增厚,约0.5厘米×0.4厘米。其前端植毛部共有12个植毛孔,纵行两排,每排六孔,孔与孔之间距离相等,这就是现代牙刷的雏形。1953年,在赤峰大营子村辽驸马墓中,出土两把骨质牙刷柄,刷柄长19厘米,植毛部长2.5厘米。牙刷头部有8个植毛孔,分两排,孔部上下相通,牙刷头部仍可以看出植毛的痕迹。两把牙刷出于一白瓷盆中,盆内还放有鎏金龙纹的银碗,盆、碗和刷三者同出一处,配套使用。渤海大学博物馆收藏一把辽代骨质牙刷柄,刷柄长23厘米,植毛部长3.7厘米,有15个植毛孔,其中1孔在刷柄顶部,其余14孔分两排,每排7孔,孔间距相等。刷柄略有弧度,在刷柄顶端外侧,另有一孔,用细线穿过此孔可固束牙刷毛,防止刷毛脱落,体现了辽代牙刷制作的先进性。
古代的牙刷柄一般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制作,在植毛部钻孔两行,上植刷毛。据《琐碎录》记载,牙刷毛一般用马尾制成。日本高僧道元禅师在中国的见闻也证实了这一点。据《正眼法藏》记载,1223年,道元到中国的各山寺参观,亲眼目睹了中国僧人刷牙,“僧侣们除漱口之外,尚用剪成寸余之马尾,置于牛角制成的器物上,用以刷洗牙齿”。
最早的牙刷叫“刷牙”、“刷牙子”,后来改称“牙刷”。最早使用“牙刷”一词的是南宋人严用和,他在《济生方》中说:“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楷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元人郭钰在《郭衡惠牙刷得雪字》诗中也使用“牙刷”一词:“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这时的牙刷已制作得相当精美适用。
宋代已经有专门制作和经营牙刷的店铺。《梦粱录》卷十三“铺席”条记载都城临安街市店铺林立,其中有“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等。同书“诸色杂货”条记有各色物品,如镜子、木梳、篦子、刷牙子等。当时一些城市中有货郎沿街叫卖,货担上有“刷牙”、“刷牙子”等诸货物,这说明南宋时期刷牙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牙刷有很大的需求量。
牙刷发明后,人们使用各种牙粉、牙膏刷牙,“陈希夷刷牙药……用刷牙子蘸药(即牙粉)刷上下牙齿,次用温水漱之……”宋代还把各种草药煎制成“膏”,“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末、芍药末,每用擦牙”。这就是古代的牙膏。用植毛牙刷刷牙手指不直接接触牙齿、口腔,有利于卫生。植毛牙刷比齿木更有弹性,且便利、耐用,清洁效果更好,也比“揩齿巾”更便于清洗保洁。使用植毛牙刷比其他刷牙方式更便利、更有利于口腔和牙齿保健,因此植毛牙刷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使用至今。
中国人使用植毛牙刷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欧洲人在17世纪才开始使用植毛牙刷。毫无疑问,现代意义上的牙刷是中国人发明的,而牙刷的使用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一大贡献。
[责任编辑:侯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