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永等
一
皮尔•卡丹以游客身份第一次进入中国,大家都说,“一个法国裁缝”来旅游了。但是第二年,他的身份发生了人们未曾料到的变化。4月,新华社记者李安定接到通知: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首次访华,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一场服装观摩会。“观摩会”是当时的特有名词,其典型特征有三:一是审查观看人员;二是对号入座,记录姓名;三是入场券不能转让。这次观摩会,仅限于外贸与服装界相关人士参与。
在临时T台上,皮尔•卡丹带来的8个法国模特和4个日本模特,和着流行音乐迈起了猫步。李安定至今记得,那些身着耸肩衣裙、神态放松的高挑美女,与台下穿着蓝灰制服、屏住呼吸的观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后来成为中国第一批时装模特的尚晓梅回忆说,皮尔•卡丹的很多时装秀,都是沿用“卡丹的设计、中国的面料”,这能够解释政府对闻所未闻的服装表演的宽容态度,因为名扬世界的皮尔•卡丹无疑是中国服装走出去的最好噱头。
然而国人显然还无法从容应对皮尔•卡丹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李安定后来这样描述观摩会现场的一个细节:当一个金发模特面对观众停住脚步,很自然地敞开对襟衣裙时,台下的人们竟像被一股巨浪打来,身子齐刷刷向后倒去。
还有个“更衣室的故事”被更广泛的人群知晓:因为模特有男有女,中方工作人员在更衣室中间拉了一块帘子,以免“男女授受不亲”。没想到,这个“好心的帘子”竟被皮尔•卡丹一把扯下,理由是“服装设计师要像外科医生那样了解自己模特的形体”。
二
服装表演最终没有出现中方人员担心的“问题”,关于服装表演的报道却出了问题。《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香港报纸的评论,大意是国人连衣服都穿不上,还看什么时装表演。这虽是一篇“左”味十足的“外转内”文章,传递的却是有关领导对时装表演和模特走秀的不容。在随后的上海之行中,皮尔•卡丹感受到了“骤然冷却的空气”,不仅接待规格降低,接待人员冷淡,表演的场次和观众人数也大打折扣。
在当时,官方的这种态度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1979年3月30日的《北京日报》第三版,刊登了一封青年工人的来信,标题为“不应该在穿着上浪费时间”。信中首先列举了一种现象:“有一部分青年穿起大喇叭裤子、奇形怪状的服装……把很大的精力放在衣着上,这很不应该。”理由有二:一是,“这种打扮并不美”:二是,“我们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都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学习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献身”。
三
被撕开一条口子的时装表演虽然遮遮掩掩,却已像当时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样,在“试水”中不断寻求突破;而皮尔•卡丹也认识到,凭一己之力很难敲开中国的大门。这时,他想起了在巴黎偶识的画家宋怀桂,他所知道的最懂时尚的中国女人。
1981年10月,北京。宋怀桂憧憬着第一次合作的成功,为皮尔•卡丹将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首次面向公众的服装表演做着细致的准备。她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找模特。
当时的模特选角过程听起来像是“街头运动”:看到有个漂亮姑娘或帅小伙,就过去作自我介绍,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要回去问问父母”。
也有通过演艺组织或者各种活动找的,在这方面宋怀桂被形容为“神通广大”,贡海斌就是这样进入宋怀桂的“法眼”的。
贡海斌原为北京一染坊工人,宋怀桂找上门来的时候,他正和张铁林、方舒一起拍戏,于是一起“试镜”,被评价不错。张和方对前途未卜的模特职业兴趣不大,而对衣服情有独钟的贡海斌却决定留下来。
决心虽下,环境却不容。虽说贡海斌出身布艺家庭,但父母依然强烈反对贡海斌的这个决定,反对的理由有二:“放着好好的电影不拍,做什么模特。模特就是脱光了让人画的,是‘下贱的职业。”单位的态度则更为鲜明,他被调到郊区的蓝靛厂去搬砖——那里是北京的“荒蛮之地”,在那儿工作的人都有一个特殊的理由:他们需要“继续改造”。
这个模特表演队最终挑选出来的一二十人,几乎全部来自基层。有卖蔬菜的、织地毯的、打毛衣的、卖水果的、卖油条的,还有纺织女工。他们每天晚上集中在一起,接受来自巴黎的两位专业教练的指导。由于很多人对家人和单位隐瞒了真相,只好用请事假或者病假的办法保证训练。
经过几个月专业训练后,“文革”后中国第一批模特就在北京饭店登台表演了。
四
贡海斌却心情忐忑,除了第一次登台的紧张外,还有一个“难以言说”的担心。包括贡海斌在内的所有模特事先已经被告知:由于考虑到模特们原有的服装——包括胸罩、底裤——可能会破坏卡丹服装的线条与美感,因而皮尔•卡丹要求,在换穿卡丹服装之前,要把原来的衣服全部脱光,这就意味着后台的更衣室不仅是如前所说的“互通有无”,而且是“裸体相对”。
现场的情形印证了很多人此前的担心,很多女孩刚开始“就那样抱着,不敢动”,僵在那儿。但是,后场只有几分钟的换衣时间,“不敢动也不行”,忙起来以后,贡海斌发现,后果并不像他原来想像的那样可怕,大家各忙各的,紧凑而自然。但是事前事后想起来,仍然觉得“非常可怕”。
模特们曾经就此事进行过讨论,女孩们猜测卡丹先生是不是“有流氓倾向”,但他本人又不到更衣室来,似乎不能成立。
穿上卡丹服装的贡海斌立马感觉“换了天地”:“长了这么大,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服装,太漂亮了!”带着这样的感觉,贡海斌走上了T台。
这次表演说是对公众开放,但到场的大部分仍为业内人士,官员和各地丝绸公司的老总占了很大比例。现场的安全检查非常严格,保安人员渗透到包括后台在内的所有角落。
表演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功。“中国举办时装表演”的消息第二天占据了很多国际媒体的头条位置。贡海斌由于表现“还可以”,其照片也漂洋过海上了外国报纸。
皮尔•卡丹在中国的第一支模特队顺势成立。贡海斌回忆,他们随后又在北京周边的内蒙古、河北进行了一些表演,审批程序倒不是特别复杂,只是主管部门的叮嘱让他印象深刻:“要注意作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