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周森的慈善情怀

2009-03-10 06:49
中华儿女 2009年1期
关键词:敬老院慈善

涵 子

周森的经历很传奇。他是大山里走出的农村孩子,凭着对书画的热爱,独创出一条左手写反书的书画之路;他从河南来到北京闯荡,住过终日不见阳光的地下室,有过所有初来北京的年轻人的迷惘,后来当选第九届河南省政协委员,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期间用了11年的时间,他完成了人生最瑰丽的蜕变。他的户口至今仍在河南,像他这样成功的“北漂族”太少了,而作为书画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更是凤毛麟角。

他以左手反书称著于书坛,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一绝。多年来,他义卖自己的书画作品全力做着慈善事业。他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大使”称号。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就曾这样说:“周森不是最著名的书画家,也不是最有钱的书画家,但他是书画界捐款最多的人,他的人品我敬佩。”

走近周森,除却众所周知的才华横溢之外,更多能感到这个慈善之人个性的坦诚、善良,他说过他是一个半透明的人。

关于慈善,周森做得太多,大到国家遭遇的自然灾害,小到贫困的人需要帮助,他一定都会尽力并慷慨解囊

1999年,周森在河南省登封市颖阳镇建起了“周森敬老院”,23个孤寡老人终于有了贴心的儿子。说起成立敬老院还有一段故事。当时已在国际名人书画院担任副院长的周森到登封市采风,听有人说起距登封市30多公里的颖阳镇特别穷,人均收入也就200元左右,有不少孤寡老人因无依无靠住进了镇里办的敬老院,可敬老院也到了无力供养的地步。周森是一个急性子,一听这事就马上启程前往这个村,结果一看真是那么回事,四间破旧不堪的小平房,里面放着老人们住的上下铺,周森心里一阵阵酸,眼圈都红了,他对当地领导说,学生们才住上下铺呢,老人怎么能住这样的床呢?他當即表示由自己来供养这其中的10个老人。那时的周森经济状况并不是太好,他已经尽力了。他回到北京就马上开始筹钱,作为一个书画家,他唯一的途径就是用自己的书法从富有爱心的企业家手中换来善款,很快,两个多月后,一辆崭新的轿车和10多万现金送到了敬老院。在当地领导的一再坚持之下,敬老院改名为“周森敬老院”。

“周森敬老院”成立的那天,附近村子里的老老少少一大早就出门前往,就像过年一样热闹。敬老院的老人们穿上了新衣,开心地站在大家面前。周森还慎重地和自己供养的10位老人签了《养老送终》协议,在场的记者就说“这是天下第一份没有血缘关系的养老送终协议”,周森之所以这么做就是给自己一个责任,也是让老人们放心。那天的场景太感人了。当地老百姓把自己养的羊牵来杀掉招待周森,大家就着羊肉汤吃着烧饼,老人们说很多年没有这么开心过了。第二年,周森又筹钱将敬老院的旧房推掉建了二层的小楼房。之后,随着周森经济状况的改善,23个老人陆续被供养。从这个敬老院成立那天开始,每年春节,周森都带着妻女前往和老人们住上一天,这个安排雷打不动。每到这一天,老人们就站在村头的小路边等着周森的车出现,周森离开的第二天,大家都恋恋不合,老人们不停地跟在车后送周森,直到车子消失在山路中。老人们对周森的感情很深。两年前,一个老人去世前,将周森的画册和照片放在床头,每天看着,后来死的时候,他将这些东西抱在了怀里,手里还拽着一张没用完的周森给的50元钱,大家怎么掰也掰不开,最后就把这些东西连同死去的老人一同放进棺材里埋了,周森知道后伤心地哭了。

2002年,已担任中国三峡书画院副院长的周森带领画家前往重庆万州三峡库区采风。途中,在大山里看见几个孩子背着小书包,手里拎着饭团走在山路上,一问才知孩子们要翻过一座山去上学,天还不亮就要出门,走到学校需要4个小时。周森找到学校老师说,你们可以在山这边也建一个学校吗?老师们就摇摇头说没钱,周森就说,我看你们的画画得很好,我们把你们的画拿回北京去义卖筹钱建校。虽然这批画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但周森在北京和香港全力促成这件事,最后用这些画筹集了23万元,最终在万州的山区里建了慈善小学,他还认养了学校里的10位孤儿。新学校落成的那天,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张汉兴和周森一行人前往。大家老远就看见学校门口拉了一个大红色的横幅“感谢周森爷爷对山区贫困孩子的帮助”,大家都笑了起,那年的周森还不到40岁。师生们根本就没见过周森,还以为有钱人一定是两鬓斑白的老爷爷。那天,大家都很高兴,笑声充满在空气中,但周森却是心里酸酸的。几个乡的老百姓自发来到新学校给周森一行人带来了腊肉、鸡和山货,还有一个老乡拎来了4个鸡蛋,估计这是他们家的油盐钱了。这些代表着乡亲们纯朴感情的东西把周森的车子塞得满满的。周森等人怎么忍心收下呢,大家就把口袋翻了个遍,最终凑了4000元钱分给了送东西的老乡们,老乡们死活不收,后来周森一行人走后才由当地领导说服老乡们收下。至今,周森已捐建28所慈善小学。

关于慈善,周森做得太多太多,大到国家出现自然灾害,如“非典”与“地震”,小到老人学生及贫困的人需要帮助,他一定都会尽全力,并慷慨解囊。多年以来,周森先后为慈善事业捐助的资金达千万之巨,先后被河南慈善总会、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授予“河南省十大慈善新闻人物”、“中华慈善大使”、“世界和平奖”和“联合国和谐友好使者”等称号,并荣膺“世界和平大使”殊荣。

他的成长经历曾经让他想起来都很辛酸,但现在的他却是用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一切

多年来,周森捐了许多钱出去,但他并不是有钱人,生活中的他很节俭,饭桌上有剩的东西,他一定带回家热了吃,他每个月拿工资吃饭,他的画从来不卖钱,除非用来义卖,当然,有时也会换酒喝。他的酒量甚好,朋友很多,对人豪爽义气,他还很幽默,能用四川话绘声绘色表演四川人皆知的电影《抓壮丁》,令在场人乐不可支。真实生活中的周森是一个可以交心的人,他信佛,他的品行中兼有禅的意境,智慧、透明、真诚、豁达成就了他身边人对他认可的人品,无论是在何种职业的圈子,这都是多么难能可贵。

他的成长经历曾经让他想起来都很辛酸,但现在的他却是用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一切:命运给予你坎坷的时候,也会给予你分享成功和幸福的机会。

1964年出生的周森成长在安徽省金寨县一个乡村里,这里是革命老区,贫瘠的生活让周森很小的时候就具备坚韧的性格,和许多农村孩子一样,他什么农活都会干。上小学时,周森看见老师的红笔批语透过纸张映出的反字很有意思,他就开始描摹反书的练习,后来又开始汉字书法的练习,这一切,完全出于自己的爱好。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纸和笔,他就到山里去砍柴,然后走上一整天的路将柴禾挑到集镇上去卖,换取练字的笔和纸。20岁时他的字已是挥洒自如。一个巧合的机缘,周森得到著名书法家费新我的点拨,开始了由苦练8年的右手书写改为练左手写

反字。为了使自己能够随心所欲地将各种字体用左手反写出来,他几乎翻遍所有能够找到的字典,研究汉字的结构特点、书写技巧,以奠定自己扎实的书法基本功、文化底蕴。光他练字用过的草纸就有两吨之多,用坏的毛笔有两百多支。直到1992年,他的左手反书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常人用右手写正字的速度,提笔一挥而就。也是这一年,他到广州出差,恰巧碰上了当地正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他以一个左手反书写的繁体“龙”字震撼了许多人。在随后的3天时间,200幅作品被拿走收藏。

回过头来说20世纪80年代初,周森因家庭贫困辍学,他背着土特产走出大山学做生意,1989年周森来到河南商城县谋生。因为他精明能干,人缘又好,生意开始好起来,也给他带来了人生的机遇,他被这里的领导破格安排“农转非”,他到了县食品公司商贸部工作,此后他又在信阳地区工作并担任一个酒店的总经理。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莫测,酒店因种种原因停业,周森辞职后到了广州。这一年是1995年,周森说这是他人生最艰难的一年,没有固定收入,吃了上顿没下顿。他的女儿在这一年出世了,妻子问他取个什么名字,周森就说,“周粮液”吧,妻子生气的说,这和一个酒的名字一样,女孩子哪有取这个名字的?!周森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他说,希望女儿的出生能给全家带来好运,要是他每天都能喝上“五粮液”,说明全家的生活状况改变了。女儿的出生确实给周森带来些许好运,他的一副字可以卖5元钱,一天能卖200元钱。

尽管离开广州后也回过河南,但到北京的想法由来已久,因为这里才是书画艺术家施展才华的最佳地方。1997春节,他来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他的人生由此有了重大轉折:

1998年,左手反书作品《善》获得“长城黄河”杯国际书画大赛一等奖。

2001年,在北京举办个人左手反书书法现场研讨会。

2003年,参加法国举行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左手反书令法国人称赞不已。

个人书法获得成就的同时,2003年,周森担任中国三峡书画院院长,擅长经营的周森将这个平台发挥到了极致,他用个人魅力感召了近1500位在国内颇有实力的书画家汇聚三峡书画院,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在周森的带领下,这些书画家们也参与到了慈善活动中,这项令周森钟情的慈善事业越做越大。

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关于中国慈善立法的心愿

周森很感恩慈善带给他的心灵上的回报。

20年前,他刚走出大山在河南工作时,就开始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说走在大街上看见乞讨者或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会给钱,哪怕给的不多,他对这些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后来他的书法作品渐渐有了不错的价格,他捐款的对象及额度也随之加大。周森说慈善带给他心灵的震撼,他称之为是人生最富价值的回报。他说:“慈善讲大善大义大爱,多年来我信奉善心善举善意,多年来不断做,只要我身体允许,我有这个经济能力我就做。我这一生,大量时间都是在为别人做事,你帮一个人,对方会记你很久,如能帮他几次,他会记你一辈子,你帮了他几十次几百次,他几代人都记得你,我们这些做慈善的人要的就是心灵上的感受,这就是我的成就感。”周森说,过去自己在没有从事慈善之前,也有凡人俗子多有的对财富及名利的过多追求,但慈善事业让他的心灵得以平静,也改变了他的价值观。他还将慈善的理念传达给身边所有的人,他说:“用怜爱之心做出的善举,并且使被接受方因此得到快乐、拔出苦难,就是慈善。”

慈善之人,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也不言而喻。周森是一个孝子,1995年他母亲去世时,他还在广州为事业而漂泊,他深为当年没有最后见上母亲一面而悔恨自己,这也是他后来成立敬老院的初衷,他把自己对母亲未能尽到的孝道都转移给了那些老人。周森的父亲2005年去世,之前有3年时间瘫痪在床,周森每年春节都要去看父亲,并和老人同睡在一张床上,周森会把父亲的双脚放在自己怀里给捂热。身边的朋友,只要说是自己的父母有什么事,周森也一定全力相助。

因为慈善,周森更为大众广知,当然他也一度为这事困扰。周姓在周森出生的那个村子里是个大姓,周森的亲戚很多,亲戚们都认为周森在外大把大把捐钱,怎么就不能给亲戚们呢。于是亲戚们就常常到周森弟弟家去提要求,这家要买猪,那家要建房,大家商量着要到北京来找周森。周森得知情况后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联系当地县政府和乡政府,请他们带队领着亲戚们来北京。2003年春节之后,周森亲戚的50个代表从金寨县坐了一辆大巴车直接开到北京。周森安排他们住进招待所后,整整4天的时间安排得很满,带他们去看天安门游长城,让他们看录像,请慈善总会的领导给他们讲话。这样,亲戚们知道周森捐的钱是通过卖画筹集的,最后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定点捐助,这些钱都不通过周森。亲戚们离开北京时,周森拿出自己的钱给每个人都分了一点,还买了一身新衣服。周森告诉亲戚们他帮助他们的三个原则:一是老人生病去世,他负担;二是孩子上学他负担。三是不给钱帮助做生意。了解情况后的亲戚们带着满足回到了家乡,从此不再来给周森添麻烦了。如真遇到什么困难,就让村子里写个情况盖个公章寄给周森,周森就给他们寄钱,每年这样的开支也是好几万元。

多年的慈善事业,令周森感到慈善应作为一种文化持续发展。他曾经担任河南省政协委员有6年多的时间,每年的省政协会上,他都呼吁发展慈善文化,并身体力行。200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在“两会”上的提案就是《关于发展慈善文化事业与开展慈善教育的建议》,他说:“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对慈善文化以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度与日俱增,国民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也将显著提高。”他建议“将慈善文化教育作为中小学一项最基本的思想道德文化课”。周森说他今后每年的“两会”都会针对慈善向中央上报提案,他将在5年的人大代表任期内致力于推动中国慈善法的立法。他很高兴地说,中央已经开始研究中国慈善法的纲要了。

慈善将是周森永远的选择,就如流淌在体内血液。他说,他虽不是为慈善而生的,但他愿意为慈善而死。一个充满血性的中年男人说这话时会眼眶湿润,他真的是把所有的爱心浓缩进了每一个鲜活的细胞。

文字编辑:华南

猜你喜欢
敬老院慈善
老人摔伤未告知家属 养老院担责
敬老院的微笑
火场救人
2015中国慈善排名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左手右手(4)
不信住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