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视阈下的生态和谐思想

2009-03-10 09:50
经济与管理 2009年1期

安 康

摘 要:从马克思恩格斯视角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原理、“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思想四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和谐观。在目前中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还存在某种不和谐的背景下,解读马克思、恩格斯视阈下的生态和谐思想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和谐;劳动异化;物质变换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1-0027-04

所谓生态和谐,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广义的生态和谐,指的是由于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不可分性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和谐的统一,统称为生态和谐;另外一个层面的含义则是狭义的生态和谐,仅指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思想为人类最终达到生态和谐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思想,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现实背景看,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伟大成就的背后,我们一定不能忽略环境问题非常严峻这个现实。在2008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问题,但是我国‘十五期间,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完成了,坦白地讲,环境指标没有完成。”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2004-2005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但有七大社会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发展,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就业局面依然面临长期困难;减少贫困依然是现在和将来长期的重任;反腐败要注重政治体制改革;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注意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心态变化。[1]这些社会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如何解决这些不和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和谐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与生态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非常丰富,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辩证的,人类借助自然这个载体从事实践活动,即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但是,自然有其自身的生态系统,有着自己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在自然规律的制约下劳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不然的话就会造成自然生态危机,自然就会报复人类。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还告诫我们,“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同自然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自然生态系统是人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和首要条件,只有自然生态和谐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和谐。

(二)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反作用

恩格斯指出,人们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5]。因此,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所允许的限度,否则就会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6]恩格斯还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以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化为例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7]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规律制约,不能超越自然经济文化等发展客体的制约,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和客体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理想目标。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了一个独具慧眼的命题,“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8]所谓两个和解,也就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又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是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共同达到一种生态和谐状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两个和解是人类的历史使命。人类要为此而奋斗。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求解这个命题的呢?他们认为,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统一是达到两个和解的条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非常深刻地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9]这说明的正是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统一。这种统一完成了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命题的求解。

在这里,马克思将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系统,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自然环境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自然、人、社会割裂开来的弊端。我们从中可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和人与人的矛盾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不能抛开社会关系来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10]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关系的思想与生态和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11],并由此阐发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对理解当代生态和谐有着深刻的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中,生产力代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从经济运行的层次来讲的;而生产关系则是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从经济制度的层次来讲的。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同时,反过来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会促进生态和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表明,任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是辩证统一体,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划中,发挥着各自的职能。其中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影响决定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12]恩格斯也认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

的。[13]

三、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异化”理论与生态和谐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桥梁是劳动,劳动是中介于自然与社会交错关系中的人类活动,它从事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结果的角度看就是生产劳动或生产活动,即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具体实践活动则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是否能够和谐相处。而劳动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劳动性质的不同,进而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即:生态和谐与否,不仅仅与生产力有关,由于劳动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所以也与生产关系有关,因而,生产方式是决定生态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所批判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出现。而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14]马克思将这种“对立”现象归之为“异化”,即劳动本身产生了异化。一旦“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5]即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16]

同时马克思认为,文明并不一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对抗过程”,人类完全有可能在与自然的和谐中求得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之所以同自然生态发生“对抗”,无法“和解”,其原因在于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不顾一切地掠夺自然。“生产上利用的自然物质,如土地、海洋、矿山、森林等等,不是资本的价值要素。只要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紧张程度,不增加预付货币资本,就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加强对这种自然物质的利用。”[17]

恩格斯指出,“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而不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样的。人们看待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这样。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为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18]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异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想消除劳动异化,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与生态和谐

马克思还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9]“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20]正是这种永恒的必然性,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永恒的支点。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人类通过劳动,一方面从自然界获得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把消费中不需要的废弃物返回自然,从而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循环。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在生产中并未真正贯彻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应遵从的法则,呈现一种非循环生产。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家,在对自然役使、豪夺的同时,向自然生态系统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有害物,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失衡,侵害了自然生态系统。资本主义的商品循环违背了“归还的规律”,资本家不断地将剩余价值从工人那里拿走,人类劳动被异化,因而物质变换的过程出现了一个大的裂缝。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循环不再具有可持续性,自然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样一个裂缝呢?马克思认为,应该从生产关系入手,消灭产生剩余价值的根源。换言之,就是从经济制度的层次入手,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1]。这样,马克思就把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和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马克思心目中构建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能最终达到生态和谐,即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统一。

参考文献:

[1]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2/3127887.html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98.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9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94.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1.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6.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203.

[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6.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6-927.

责任编辑:武玲玲

责任校对:王岩云

On the Ecological Harmony Ideas under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the Max and Enges

An Kang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 Finance University, Chengdu 610074,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Max and Enges, we can study the ecological harmony ideas from the four aspects, which are the relation idea of "human and nature", the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decide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counteract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 theory of the "labour alienation" and the idea of material exchan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ny non-harmonious aspects among people, studing the ecological harmony ideas can supply the theory basic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ecological harmony; labour alienation; material 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