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寅斌
摘 要: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信息整合和协同工作的任务。本论文首先对高等院校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以顶层设计理念为基础,提出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的目标、建设原则,并设计了总体框架及其具体内容。
关键词:高等院校 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3-0035-04
一、高等院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自2000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纷纷开始大规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建成了覆盖全校(院)的网络体系和应用系统,不少的业务部门和下属院系还根据各自的业务需要和应用需求,建立了相关的应用系统。在对上海的各高等院校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条”和“块”两个层面来分析高校信息化现状。
1.“条”的信息化现状
通过对高校各个信息化系统分析,可以看出各个条线基本上是高校校级单位主导建设的业务系统和地方教委(或教育部)下发的各类应用系统。以学籍管理系统为例,目前延伸到各院、系层面的系统至少有3~4套,例如,本科生的学籍管理系统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分发到各院系教务科;而研究生的学籍管理系统由研究生院统一分发;各院系所自行招收的成教、自考学生的学籍管理,则大多使用各院系自行开发的简易系统。
高校条线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事务性工作较多的条线(如教务处、科研处等),信息化程度较高,而且大而集中的模式是主流发展方向。
(2)在事务性工作较少的条线,信息化程度较低,急需信息系统支持。
(3)由于垂直行政关系的力量,条线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纵向业务协同问题。
(4)不同业务部门的条线系统相互独立,信息交换少,形成信息孤岛。
(5)各条线系统在应用上对“块”上的需求考虑较少。
2.“块”的信息化现状
各高校多年来在信息化的实践,基本上是以条线为主进行的,院、系或独立中心等在“块”层面上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却相对落后。
二、问题的提出
从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看,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与高校快速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各条线部门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自成体系,已经形成事实上的以部门为主体向下延伸的信息化模式,客观上对院(系)级层面进行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院(系)级层面的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基础不够扎实,标准不够完善,不利于整体上与高校各有关条线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对接。高校信息化建设表现为明显的“纵强横弱”的特征。
总的来说,高校中院(系)信息化建设的模式还没有进入集约化阶段,各方对信息化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技术轻业务、重个案轻基础的“三重三轻”现象。
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对高校的信息化平台进行顶层设计,根据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技术角度细化、展望并阐述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原则和方向,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三、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
1.设计理念:顶层设计
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关注整体和全局;第二层,关注核心业务;第三层,关注绩效。
着眼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1)基于整体和全局的综合设计
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要跳出高校条、块信息系统局部环境的束缚和影响,站在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整体高度和全局视野,分析和设计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整体框架。
(2)基于业务的系统规划
顶层设计的重点是高校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因此,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要关注高校和院(系)机构内部的核心业务流程。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中,需要正确全面描述用户需求。顶层设计中的用户需求,重点不在于用户的操作需求,而在于用户的业务需求。高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首先分析高校各部门、各院系现有信息系统的业务可行性,分析利益关系,然后,应用信息工程的方法,从宏观上对业务需求进行收集、梳理和描述,将高校业务需求按层次展现出来,并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以利于今后的整理、积累、传播。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中的业务规划,将以丰富、清晰、完整的业务资料帮助和推动业务决策、业务利益关系设计、业务职能转变和职能改革。
(3)绩效贯穿始终
高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中,绩效将成为贯穿始终的推动因素。通过制定合理的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式,将绩效评估与建设周期的各环节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在项目结束之后进行绩效评估,而且可以在投资环节对投资决策与绩效进行综合考虑。
2.总体目标
以顶层设计的理念为基础,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的总体目标是:以整体化规划、集约化建设、系统化管理为原则,以高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和管理体系为基础,以高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逐步推进高校人员、资产、校园,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等领域信息系统的深入应用,形成全面、完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总体技术框架。
3.具体目标
(1)建立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和建设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信息的采集、交换、存储和服务平台,为加快信息化应用奠定基础。
(2)加大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高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3)建立高校统一的应用支撑体系,从信息交换、应用开发、系统整合、协同工作、系统管理等方面逐步建立统一的基础软件平台,支持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4)以综合性、跨部门的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规划和建设各部门和各院系的信息系统应用,提高条块综合协同服务水平。
4.具体要求
针对高校信息系统服务的不同对象,高校信息化建设应该达到的要求是:
(1)教师、教工、学生:享受简单便捷的“一体化”服务;(2)高校基层单位:避免重复劳动,切实提高工作效能;(3)高校业务部门:在审批和服务事务上增强综合办事功能,在监管事务上实现高效协同工作;(4)高校决策规划和监管部门:确保能够随时掌握准确、完整、及时的动态数据为高校的情况分析、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5.建设原则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设原则主要包括:
(1)系统设计与整体规划先行
以系统设计思想指导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从系统需求出发,保证系统规划、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2)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统一
高校信息化的设计要符合技术发展的潮流,使系统依据的基本技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同时,也要注意保证投资效益,在既满足业务需求又考虑到今后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投资,并充分考虑系统软件、各类硬件、网络平台投资上的均衡性。
(3)架构规范与业务驱动的均衡
高校信息化建设在规划和建设中,要着重建立并不断完善基础技术架构,通过不同层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框架的实施,适应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减少重复投资,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同时,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建立在明确的业务需求基础之上,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总结已有经验,在分析、识别、整合不同部门业务需求上多下功夫。
(4)系统整合与应用集成的统一
高校信息化设计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中间件技术,提供面向多类异构操作系统、异构数据资源的集成方案,以便有效地保护已有的应用体系和数据资源,节省投资。
(5)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相结合
高校信息化的设计,需要支持应用层的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能够较完善地解决当前高校工作改革、机构调整、行政提速所导致的应用系统开发的困难。
6.总体框架
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整个框架为五横两纵的结构,五横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和服务渠道层;两纵是技术规范和安全机制、保障机制,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保障措施。
(1)前端——服务渠道层
服务渠道的建设目标是要整合教师(工)、学生、公众服务的前端系统和渠道,借助信息化手段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目前主要的服务渠道包括:现场服务窗口、高校门户网站、学生门户、教师门户、高校热线服务中心。
(2)应用服务——应用层
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主要应用系统集中在应用层中,由学籍管理、教师(工)管理、资产管理、科技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及各类应用系统组成。
(3)核心服务——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实现应用系统所共有的、与业务无关的技术性功能需求,为应用层提供基础服务。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应用支撑层由四大技术体系组成:门户支撑、认证授权、信息交换、基础服务,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管理、统一应用管理、统一权限管理、应用系统定制管理。
1)统一用户管理
统一用户管理提供针对高等院校各部门及院(系)统一用户和组织结构的管理功能,实现对组织信息和用户信息的统一管理、集中存储、集中维护,并提供对于高等院校内用户管理和用户标识的统一规范和服务规范。
2)统一门户管理
统一门户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在门户网站界面层完成不同信息、不同系统的整合,它基于成熟的门户技术建立,为最终用户提供统一而灵活的信息发布、应用入口和身份识别服务。
3)统一应用管理
统一应用管理系统实现平台内各种异构系统统一的系统注册和系统标记功能,支持对于各种异构系统功能展示方式的兼容匹配,实现系统功能层次结构下的标记管理和注册管理,标记各系统对于平台接入服务的各种对应服务,提供通用的系统标记和注册服务规范。
4)统一权限管理
统一权限管理的目标是将应用系统及其权限授予给用户、角色、岗位,并为门户或其他应用系统提供用户对应权限的服务。
5)应用系统定制管理
应用系统定制管理为高等院校各类接入应用提供综合定制和管理功能,使接入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可以满足系统应用的自由延展,各接入系统可以随着高校组织机构的不断变化和应用业务的不断发展定制各应用系统的应用逻辑,从而扩大各系统的应用范围。
(4)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层
信息资源层的主要目标是建立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体系,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支持信息资源的交换。信息资源系统通过数据管理系统进行信息资源的采集、更新和共享,建立若干个与高校业务有关的信息资源库,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高校管理、学生、教师(工)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层包含三种类型的信息资源:高校业务信息资源、高校基础信息资源和高校共享主题信息资源。
1)高校业务信息资源:高校业务信息资源是高等院校各部门、各院系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由应用系统产生的信息,既为高校各部门和各院系开展业务和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也是高校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主题信息资源的基础和来源。
2)高校基础信息资源:高校基础信息资源来自于高校管理相关的国家、地方各政府机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信息,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等特征,支持高校各类应用系统。
3)高校共享主题信息资源:高校共享主题信息资源是围绕高校跨部门综合应用而形成的、为高校业务协同提供支持的各类信息资源等。面对海量的高校信息资源,需要有一套分类科学、层次清晰、管理规范的高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高校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标准和规范。
(5)基础体系——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备、应用服务集群服务、域管理及目录服务、CA管理服务、IT资产管理服务、其他系统软件及服务。基础设施层的重点是“全面覆盖、安全可控”的校园网体系,目前各高校大多已完成校园网的基础建设。
(6)技术规范和安全机制
在标准化方面,根据应用需求,为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基础支持。在环境建设方面,加强电子政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技能,建立完善的考核和评估机制。高校信息安全体系将采用适当的安全管理策略,通过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不同的层面保证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安全。安全策略包括:网络安全、信息资源传输、存储安全,以及数据备份恢复、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
(7)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主要从项目管理体系、实施推广体制、运维体系等三方面为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保障支持。
四、高等院校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高等院校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遵循“统分结合”的建设思路。所谓“统”,是指采用统一方式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基础性的高校信息资源、应用支撑体系、综合性的跨部门应用系统、服务渠道。所谓“分”,是指采用分散的方式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性的高校业务信息资源、高校部门内部或各学院独立的应用系统。分散建设部分应当遵循统一的规划和技术规范,使用公共的基础平台、系统服务和开发工具,做到分散与统一的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的研究,还涉及许多技术和应用问题,例如信息整合的技术实现,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筅
参考文献:
[1]朱建江.顶层设计“顶”在何处?[J].中国信息界,2005(9).
[2]陈晓斌,陈晓山.高等院校校园网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5.
[3]龚春红.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1).
[4]查贵庭.美国高校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教育信息化,2006(9).
[5]易菲,龙朝阳.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