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涵舒
“大陆引进台湾电影与否,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商业问题”
2月14日,席卷全台湾的票房传奇《海角七号》终于在大陆影院开始低调公映。不过它并没能延续在台湾和香港的票房神话,到2月20日,上映一周的票房仅仅在千万元左右,仅2009年开年后上映的《疯狂的赛车》《游龙戏凤》等片都已收获“过亿”,相比之下,《海角七号》显得有些冷清。“没有说得那么好”成了不少大陆观众的普遍感受。
而这个时间距离该片在台湾首映,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在漫长的等待中,关于影片能否上映、何时上映都出现了若干版本的传言。最初在去年11月,原定引进大陆的这部影片忽然在台湾传出“延迟上映”甚至“禁播”的消息。尽管后来得到了澄清,原称定于在去年12月底前上映的档期也一推再推,最后定在情人节档期默默上线。
这也是自17年前引进《妈妈再爱我一次》后,大陆院线公映的第一部台湾电影。从准备引进到上映之后,代理该片在大陆发行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负责审查的国家电影局都对记者的公开采访表示拒绝,台北片商公会的有关人士也不愿讲述这一话题。他们的讳莫如深,为这部片子看似曲折的引进过程添上了“不足为外人道”的神秘。
而事实也许并没有那么蹊跷。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一直跟随电影引进的台湾中国影评人协会秘书长、金马奖执委会前秘书长王清华,他向记者独家透露了其中的“端倪”。
中国新闻周刊:《海角七号》在去年11月间就传出消息说,去年12月会在大陆上映,之后又有台湾媒体报道称电影在大陆被禁播,最后一直到2月14日情人节档期,才得以低调上映,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它在大陆的公映一波三折?
王清华:这个片子引进期间的事情我知道一些,我不认为它有什么政治的因素在里面。
大陆有自己关于电影的法律和管理的办法,和台湾这边不一样,但是也是要走一个正常的审查流程。只是(如果)牵涉到意识形态等方面,大陆会比较慎重,包括可能多找些人来看片,这个流程就会拖得比较长,或者比台湾耗时日。
在我看来这个引进没有多大的波折,《海角七号》去年11月要引进的时候,片商公会刚经过换届选举不久。前任理事长王应祥宣称这部台湾影片能进大陆是他的功劳,现任的理事会就有一些人争功,中间又被一些政客利用,在台湾媒体中炒作起来,借机宣称大陆打压台湾电影。
中国新闻周刊:有评论把大陆海协会陈云林会长访台和电影的引进联系起来,认为它和大陆赠台大熊猫一样,有“礼物”互赠的性质。你怎么看?
王清华:我不这么认为。这部片子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是十几年来最卖座的台湾电影,票房甚至超过了在台湾历史上最高的《泰坦尼克号》。陈云林会长在台湾观看过这部片子,能够从里面了解到一些台湾尤其是台南地区的民俗和民情,但它在艺术上并没有获得多高的肯定。它并不是一部多么伟大的作品,也没有重要到能够作为代表台湾的“礼物”来送往大陆。甚至里面一些台湾人常讲的粗口或者一些习惯,大陆观众未必会喜欢或者接受。
所以这就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操作,包括别的一些台湾电影,我们也希望不止是在大陆,还能在香港、甚至美国等也上映。据我所知它在香港票房还不错。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大陆引进《海角七号》仍需要占用引进“大片”的配额吗?
王清华:是的。就我所知,现在台湾的电影引进大陆,没有按照本国影片在国内上映的身份送审,而是视同“外片”来送审和操作的。
所以也使得大陆观众近年来比较少能看到台湾电影上映。
中国新闻周刊:有资料说,如果不算有合资背景的《不能说的秘密》,《海角七号》就是大陆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时隔17年第一次引进的台湾电影。你觉得台湾电影这么多年没有在大陆上映,主要是什么原因?
王清华:在我看来,大陆引进台湾电影与否,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商业问题。大陆每年能引进的影片有一定数额。所以两边的片商和电影公司,肯定首先考虑的是卖不卖座、赚不赚钱的问题。
最近一些年来,台湾电影是一个比较低迷的状态,台湾电影不卖座,所以大陆相对的就不会引进。比较卖座的像《刺青》等一些片子,里面有同性恋、暴力这样一些尺度比较开放的情节。大陆目前还是对这种比较“诲淫诲盗”的主题有一些把握和控制,所以这样的电影在大陆就不能上映,也就没有引进。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海角七号》的引进过程,是否对将来更多的台湾电影进大陆有启发?
王清华:就像我说过的,《海角七号》并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不说明它有多高的艺术成就。去年金马奖它一个重要的大奖都没拿到,就说明了问题。重点是在事隔很久之后,大陆的观众有机会能够看到一部完整的台湾片子,也可以自己对片子的内容做出欣赏和判断。我们对以后更多台湾电影在大陆上映,充满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