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艳丽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奠基。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走进社会,让学生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在社会中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二、运用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教学《上学真快乐》时,教师可通过游戏进行教学。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学生一边唱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边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瞳得,班内的每个同学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在“网小鱼”的游戏中,由十个学生搭成鱼网,其他的学生装作小鱼穿过网,边做游戏边唱歌“游啊游,游啊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被网住的小鱼就要进行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我从哪个幼儿园来,家住哪里,喜欢干什么?在这个游戏中,学生通过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同学更多地了解自己。在游戏中,教师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提醒违反纪律的学生,从而让学生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三、模拟生活,激情体验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如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欠缺。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经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时,教师先启发学生讲讲上学路上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再设置十字路口的情境,让学生轮流扮演交通民警,进行上学路上的模拟活动,(比如:听红绿灯指挥、避开汽车、走人行道等)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自己分配角色,创设情节内容,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
四、拓展延伸,学会生活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有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但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情境,让他们经历这个过程以后就会悟出道理来。如在教学《诚实故事会》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并续编故事《皮皮的遭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诚实的好处和说谎给人们带来的麻烦。这样,学生深刻地体验到说谎所带来的危害,从而能科学地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
五、营造氛围,学会创新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创新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 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维火花。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使学生在心里觉得有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时,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一起大胆想象,描画家乡的未来美景,并将同学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进行评价。所以,要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政治上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