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实践与话语的后现代转型

2009-03-09 04:05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1期

刘 燕

摘要:相对于传统的现代新闻实践,西方后现代新闻实践与话语已经出现许多新特征,多年来通过渗透、延伸和改革己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后现代新闻仍然割不断与现代新闻的联系,它的种种倾向依然是新闻民主化倾向的延伸,是传媒民主化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新闻实践;话语转型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1-0137-04

最近20年来,西方新闻传播学界对于所谓后现代与现代主义的新闻实践和话语有了相当多的讨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在哲学、美学、文艺学领域,有了深入的争论。然而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后现代主义新闻实践这一话题尚未受到关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媒与全球传媒体系的联系也必然越来越多,中国的文化与传播领域实际上已经存在了许多后现代因素,后现代新闻实践因此也成为中国传媒的现实现象之一。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后现代新闻实践和话语做扼要的勾勒,并提出初步的分析意见,以期对这一现象作更深入广泛的研究。

一、西方现代新闻实践的质变

西方自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印刷纸质媒体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现代新闻传播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立现代民族歌剧、西方式民主制度、现代公民意识均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现代主义新闻继承了启蒙运动对理性、科学、进步和追求真理的承诺,以报道公共领域为使命;它具有明显的二元对立特征,要求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信息与娱乐、公民品格与消费主义、硬新闻与软新闻、男性与女性等报道界限分明。依据洛特曼的观点,现代新闻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冲突(国家和国际安全、防务、战争);进步(国家预算、国民产业、经济);竞争(个案之间的比较,从艺术、制造业直至体育运动等等);灾难(反常现象、天灾、瘟疫等)。现代新闻实践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与战争时代的产物,纸质媒体是主要承载媒介。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通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市场的拓展、跨国资本的全球渗透以及资本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全面渗透,给新闻传播实践带来了新的质变。纸质文字传媒的统治地位受到电子传媒的严重威胁,大报斗不过小报,公营的争不过私营的,人们对严肃新闻的视线已经被转移到关于生活方式的电视节目或生活类杂志上来。西方媒体对国际新闻、政治以及公务性新闻的报道日益减少,而以做地方新闻为中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编辑左克曼指出:市场上销路不好的新闻杂志大多以国际新闻或国际人物为主题。正是这种市场压力使美国媒体更关注国内新闻。其次是作为现代主义新闻事业主要重镇的报业形式发生了系列改变,大报总量减少,小报数量增加。小报曾在20世纪初的英国和美国风靡一时,但因其走媚俗路线,刊登黄色新闻而日渐式微、失去市场。如今浸润在后现代氛围中的西方小报又开始盛行,重新找到自己的落脚点。严肃大报注重国际国内新闻,忠实读者仅限于上层精英;小报不仅报道国内国际新闻,也更具地方性色彩,往往用版面的50%~80%来报道地方新闻,此外,小版面杂志化的精美设计、新颖编排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和女性读者。小报不仅拥有更多区域读者,而且区域广告的有效投放率也更高,广告利润更可观。因而现行报业总的趋势是:大报数量总数减少,且越来越多的大报也争办小报。基于这样的现实,英国《独立报》和《泰晤士报》相继于2004年的9月和11月试行“一张报纸、两种样式”的改革,其发行量一直持续攀升,其后尝到甜头的《泰晤士报》全部以“小报”形式出版。但是总体上报业发行量下降,利润减少,受众流失严重,英国的报纸总发行量较之15年前减少了差不多1/5。

二、后现代新闻的兴起

对于西方新闻实践从20世纪60年代起产生的质变,西方传播学界有许多解释和分析,一些学者用后现代文化来界定和分析西方社会转型的主潮,在传播学界也有学者用后现代主义来描述分析60年代新兴的新闻实践。后现代新闻带有世俗化的说教,热忱的行为或言辞,私人领域以及自我认同的倾向。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1.“快餐式”新闻的出现

限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国际和国内新闻缺乏兴趣,多数美国人往往希望能快速明了地阅读相关的简短新闻。于是,一种平面浅显的“快餐式”新闻应运而生。电视是美国人获取快餐式新闻的主要途径,美国人主要新闻来源是三大电视网,听丹·拉瑟等朗读“标题式”新闻。报纸的“快餐式”新闻通常为三百五十字以下的简洁短文。《今日美国报》在此形式新闻报道的翻新上最为成功,是其他报业仿效的范式。《今日美国报》的设计强调文体高于内容,主编考虑更多的是版面的面貌与内在特质,而不是新闻的深度。

2.新闻内容的日益琐碎化

后现代新闻既有政治经济类时事新闻,也包括资讯、生活服务和娱乐等信息;同时各大媒体均热衷于生活方式的传播与个人身份的塑造和认同。美国的《早安美国》除了提供必要的新闻以外,另外还有一些围绕主题的名人访谈、娱乐游戏以及购物指南等;东京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太太们的4点》也是该节目类型的代表,其栏目由新闻播报、健康话题和购物组成。报刊杂志也日益私人化、生活化、女性化;风格也越发温和、清新、友好与活泼。为了吸引郊区读者,素有“灰色贵妇”之称的《纽约时报》早在1976年便开始软性化,采用周末、生活和家庭3个新的周刊部分,并以“新《纽约时报》——它具有比新闻更多内容”的口号进行市场宣传。因此约翰·哈特利指出:“事实正是如此,眼下大部分新闻并不是新闻,它们只是新闻工作者撰写出的关于认同感和生活方式的故事。”

3.新闻呈现“展示化”特征

新闻在呈现现实方面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展示化”趋向。电视优于其他媒体的是图像画面,在后现代新闻报道中这一优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电视新闻提供的是经过镜头选择与编辑的超现实世界;观众获得的是连续的形象体验、一种缺乏意义的新闻话语。这种展示性的新闻话语难以让观众回忆起以往的新闻,脑海里剩下的唯独是片断式的破碎形象。而新闻事件则以戏剧化的模式在电视舞台上频频表演,而且屡见不鲜,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解救林奇的媒体画面从侧面叙述了电视的舞台展示功能,其目的只是为了让美国和全球的电视观众重温好莱坞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戏剧性场面。戴维·钱尼把“‘批判性的实况报道定义为各类准新闻的组合。比如广告、专家、医学专家和专业人士的评论以及公共关系机构的形象宣传活动”;它同样采用的是展示话语,既真实可感又完全虚假,毫无意义价值可言,让人难以分辨虚构与现实。

4.新闻领域分界线模糊

现代新闻以二元结构为核心,而后现代新闻报道中新旧对立的界限逐渐消失与融合。以往以政府公务代言人形

象在新闻媒体报道中频频露面的政界名流,现在其私生活倒成为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经过新闻媒介逐渐相互融合。在娱乐挂帅的经济时代,新闻报道更多的以娱乐节目的面貌出现,导致一种叫做“娱讯”的东西出现,混淆了信息和娱乐之问的界限。2000年的美国大选给不断出现的“新闻”和“娱乐”混淆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训:在竞选期间对选民的连续调查表明,有一半18~29岁的美国人说他们是从晚间喜剧节目中得到关于总统选举的消息的。此外后现代主义新闻报道中对生活方式的传播和认可,过分认同消费生活方式的意义,从而消解了公民品格。约翰·哈特利认为其后果是逐步将政治领域架空,使公民的概念失去原动力;它涉及的只是怎样做一个公民,并不涉及以公民的名义做出的决定。

5.新闻话语范式的转变

现代主义新闻报道是一种侧重负面性与树敌性的新闻。通过电视播报的新闻总是与核威胁和潜在的世界大战联系在一起,不断地让大众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感;而高品味的严肃大报经常是以灰色的、不苟言笑的面貌出现,其头版头条总是充斥着偏见与政治、公务与权力斗争。相比而言,后现代新闻则更多地与同个人休戚相关的休闲、消费联系在一起,张扬个性,在时尚、形象塑造与个人生活风格上构建一种身份认同。20世纪的新闻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转变,从“权力话语”转向“身份话语”,也从“治人话语”转向了“自治话语”;新闻主体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权力决策者变成了现在的社会名流;报道的性质由批评调查性的严肃新闻变成了现在的情感身份认同新闻;读者和观众成为新闻话语的核心,女性和年轻人越来越多地被想象成新闻受众的主要构成部分。“新闻”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从传统男性的、政治的、评论的和国家的世界,摇身一变成了女性的、私人的、视觉的、叙事的和个性化的天地,“这一现象对于男性主导的公共领域的理性批判、公众服务、信息传播等构成了威胁。”

三、后现代新闻实践的成因

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社会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叛逆、嘲讽和解构现代主义精英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到了新闻传播领域;后现代新闻以60年代青年的喜好、口味和各样的狂热爱好为基础。建构了这代人的身份认同,传播了新的生活方式,新闻领域也出现了新式的新闻人。上述情形的影响使得媒介内容日益大众化、主题化和叙述化;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主题逐渐趋向生活方式、著名人物、娱乐和名人犯罪及丑闻而远离政治和国际事务等传统的新闻领域。后现代新闻实践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必须对新闻传播的社会大环境有所认识。

1.公共领域的衰微

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认为,大众媒介几乎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它导致“来自上面的”非民主控制,在他看来,古典民主理论中的公众(the genuine public)已经衰弱并被变动着的集体民粹所取代,这些集体无法系统地阐述或认清它们自己在政治行动中的目标。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也表达了由于大规模商业化大众媒介导致民主政治的“公共领域”衰微的遗憾。约翰·汤普森对公共领域理论进行了修正,突出了曾被忽略的平民公共领域并正视大众文化的积极力量。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对生活空间的渗透,公共领域的概念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逐渐发生变化,大众传媒在大众读者和大众意义上都发生了重心转移,其新闻报道与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以小规模的沙龙、咖啡馆为象征的资产阶级上层人士,读者定位日益大众化、平民化与私人化。传媒开始重视弱势群体和以往一直被忽视的女性社会,改变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父权特征;开始重视大众文化的积极力量,并积极参与后工业社会中个人身份认同的构建。随着公共领域的郊区化,公共领域也越发私人家居性。新闻报道内容也越发迎合受众的兴趣和口味与日常家居生活报道联系一起。

2.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经济发展和新型信息技术在广电领域推广运用的需要,法国、德国以及美国等西方政府在不断加强媒体产业私有化。新老媒体、信息和娱乐工业之间合并的浪潮四处迭起。大多数新闻媒体被时代华纳、迪斯尼以及默多克新闻集团这样的大型娱乐型公司所控制,而这些公司的首要考虑就是如何才能赚钱。新闻因此而成为其娱乐业延伸和提升的一种手法。娱乐公司按娱乐方式包装信息节目,播报的是受众偏好的有关健康新闻、消费新闻和地方新闻以及生活新闻,渐渐远离了严肃新闻题材。新闻报道本来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基本宗旨,被获取私人公司的最大利润的目标所取代。

3.新闻构架的小报化风格

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欧美的许多社会学家开始将媒体收集与创作新闻及信息的过程重新概念化,他们用“构架”来表示新闻信息的选择与制作过程。而后现代的新闻业试图在不围绕制造敌人的竞争心态以及负面影响的相对性情况下来组织新闻框架与内容。其新闻内容构架有多种表现形式:兴趣框架、片断化框架、表演式框架等等。新闻报道明显地带有个人化、琐碎化、戏剧化和标准化倾向,这与20世纪后期西方新闻界倚重小报化的新闻价值观,对名人轶事、丑闻与私人情感等题材情有独钟的偏好是分不开的。以美国为例,小报化报纸的电视版——小报化电视节目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以后便一直沿用喜剧化的叙述方式报道严肃的新闻题材,这是新闻作为娱乐最早的模式。这种小报化的新闻价值观念与侧重调查性批评性的新闻并极具浓厚理性特征的现代新闻形成了鲜明对比。

4.新型个人身份认同建构的需要

公众参政是现代性的特性,公众的地位也由臣民转向国家的公民。但公众不仅仅是在公共领域中进行民主判断的公民。除了民主判断之外,公众对于舒适、休闲、文化艺术和私人生活空间的兴趣一直是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达的重要指标。现代新闻较侧重精英层面的公共政策、民主政治运作等,不太关注公众私人空间与民主社会的密切关联度。而后现代新闻以私人空间的兴趣与拓展为圭臬,在承诺向广大公民传达公共事务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强调个人身份认同、生活方式、情感、娱乐,等等。换言之,相对于现代新闻的建构民族国家、“自由民主/极权专制”意识形态之争的“宏大叙述”,后现代新闻注重的是个人情感欲望、私人空间等“小众化叙述”,现代新闻的后现代转向展现出公共领域的日益私人化。

四、现代新闻与后现代新闻的关系

所谓现代新闻、后现代新闻并不存在严格的历史学编年史意义上的断裂与区分。西方传播学界如同西方思想界和学术界一样,并未对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社会达成共识,后现代社会目前仍然只是西方对当代社会的一种认识框架和描述。就此而言,现代新闻与后现代新闻实践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联、同时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和动态的关系。

从更深一个层次上来看,严肃的现代新闻仍然是新闻

传播领域的主流。尽管后现代新闻现今已成为一种趋势,对于引领社会潮流,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精英阶层来说,有关政府、政治、公共事务和国际问题的严肃新闻依然是他们阅读的头版头条和关注的要点。这些精英阶层包括政界要员、上层社会名流、知识分子等,他们需要通过严肃新闻掌握国内外的重大信息,对外权衡利弊与灵活外交,对内调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地位。金融界、企业界的精英则需要了解国际动态信息和国内国外政治局势,以便及时观察投资环境,调整跨国经营策略,决定流动资本的投资动向。因此,严肃深层报道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依然是新闻实践的主题。

对于大众来讲,关于战争、冲突、灾害、突发性事件的重大新闻以及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国家安全方面的新闻,也不可缺少。这对于公共领域的健康有效地运作、公民实施其民主权利、维护公共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维护自身的人权、公民权;多元、开放、公正、客观、准确的新闻报道是民主社会的基本保证。这些产生于现代化早期而一直行之有效的新闻理念和实践,目前也依然是西方社会新闻传播的主流。后现代新闻在许多方面不是削弱而是强化了这些现代新闻的重要方向。“9·11”恐怖事件,伊拉克战争和SARS危机事件使公众的焦点重新回到了高质量的优秀新闻上面。在国家安全无法保障,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公众开始重新关注重大新闻。他们需要生动、详尽、负责和容量丰富的信息,“在袭击后的日子里,报纸的发行量比平常超出了数百万份,更多的美国人比以前更多地关注电视报道,网上新闻也获得了数百万受众一比平日多两倍。”而迷失的新闻界也正走向传统:“9·11”事件后,美国各大电视新闻网放弃广告利润,报道一切需要报道的内容;它们不仅提供事实报道,还做出深入解释和论述,尽量满足受众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斯蒂芬·赫斯提出了“双媒体系统”国家的概念。他指出,美国的社会正浸淫于专业化的信息(包括国外新闻)之中,而这种信息的受众大多是那些拥有足够的时间、兴趣、金钱以及教育水平,从而能对其加以利用的人;另一社会中则包括美国人的主体,他们对于那些不用他们必须考虑的事情(再一次包括了国外新闻)通常只给予极少的注意。他们满足于通过观看有线晚间新闻的头条以及阅读他们所居住的社区报纸来获取信息。

五、结语

作为现代社会建设的一支主力军,现代新闻追求科学、真理、进步,把发扬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作为己任。现代性的特性之一是公众参政,因而现代新闻所“定义”的受众是兼有公民品格(在启蒙运动中形成)和政治品格(民主革命培育的结果)的公众。所以,现代新闻致力于满足受众对政务信息的知情权,以调查事件真相,监督政府权力有序运行为己任。但是这种启蒙主义立场中蕴含着某种居高临下的精英姿态。在后现代新闻中公共领域的范围和概念得到了扩展与延伸,“新闻权力”话语转向为“新闻权利”话语。后现代新闻注重公民权利,强调身份认同,宣扬生活方式,突出情感娱乐,构建文化公民品格,将公共文化领域私有化,“这一切将以非政治化方式扩展民主,把过去只有文化一宗教精英才配获得的信息传达到每一个社会成员”。这体现了传媒民主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然而后现代新闻实践的负面消极意义也不可低估。后现代新闻实践中的商业利益高于公共利益,把公共空间私人化,鼓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侵蚀了新闻实践的公正、客观和公共性的最高原则。不可否认,这些现象也都在中国出现了。因此对后现代新闻实践的分析和深层次的思考,对于中国的传媒改革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校彭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