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
“国外对我国技术抄袭制裁的事件,让许多零部件企业看到自主研发是必然要走的路。”瑞立集团总裁助理徐本光深有感触地说。
据统计,国外零部件工业的平均投资为整车企业的1.2-1.5倍,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低于0.3,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占总职工比例为2.5%,跨国公司则在10%以上。
那么,在“自主研发”早已此起彼伏的呼声之下,零部件企业为何没有投入足够的研发?长期以来它们身处怎样的困境?
配套市场缺乏“自主”需求
国内零部件企业研发主要分两部分,一是为整车配套进行产品研发,二是完全为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的研发。
“目前,瑞立投入研发主要集中在为国内整车厂配套,在整车厂给予的空间内自行改进和提升,完全意义上的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还是很少。”徐本光向记者介绍说。作为民营企业的瑞立是整车配套、流通市场及出口“三三制”运作的零部件百强企业。
在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已领先于整车企业,一辆新车的开发,70%的知识产权属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我国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主要适应整车厂的配套要求。
“我国主流整车企业以引进技术为主,这种对外方技术的依赖使零部件根本没有自主研发的市场需求,主机企业要求配套企业具备仿制能力,最多要求企业具备试验、自我认证和改进设计的能力,离‘自主很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零部件部部长闫建来告诉记者。
利润薄弱导致研发资金不足
目前,随着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逐渐剥离以及市场独立运作的加强,除了为整车厂配套,也涉入流通市场和出口。
“在流通市场也有一小部分看重新技术、新产品的客户,但是由于企业资金有限,新技术研发投资大,结果总是得不偿失。”徐本光介绍说,“2008年的成本大幅上升使瑞立已经备感压力,尽管如此,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长远立足于市场,企业还是一边承受利润下滑一边投资配套产品研发。”
与大型企业瑞立相比,能够投资配套产品研发也是众多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
“我厂主要依照样品或要求加工部件,为二级代理商供货。”田建明的零部件加工厂位于保定,作为通达汽车有限公司经理,他坦言厂里没有研发部门也从不为技术投资。
“搞研发?我们连投广告的钱都不够,现在主要是想方设法保住利润。”浙江一家拥有几百人的零部件企业经理对记者抱怨说。
据了解,无序竞争、过度竞争导致零部件企业长期处于低利润、无利润的经营状态中,没有能力在研发软硬件和人才吸纳方面投入较大资金,在维持生产,保护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能够逐步扩大产能,已经是运行较好的企业了,基本上没有过多资金追求自主研发。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零部件企业自身也要重视自主研发,不能惯于抄袭。”徐本光说,“处于过度竞争、无序竞争,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手段状态下的零部件企业,违反知识产权的行为已经成为竞争重要手段之一。”
据了解,瑞立花费长时间投入约100万元研发了新型具有内部吸尘结构的“自动气室”刹车部件,但是刚刚面市不久仿制品就出现了,只是样式、局部结构略加改造而已。
“目前,变速器投入研发的困难之一就是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抄袭问题严重。”一汽变速器厂研发部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感叹。
“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使得企业开发成果受到其他零部件厂商,甚至受到主机企业的侵害。迫使零部件企业反而对仿造充满兴趣,抄袭、非法获取新技术是最直接、最便宜的方式。这种宏观竞争状态下的零部件企业,投资研发能力提升的主动性自然不足。”闫建来对不少零部件企业不敢、不愿投入研发的心结进行了分析,并呼吁企业重视品牌的建立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