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雅·荡》中“荡荡”等词语辨释

2009-03-09 04:05罗庆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诗经

罗庆云

[摘要]《诗·大雅·荡》历来注疏者甚多,其中有些词语的训释尚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应训“荡荡”为“广大”,训“疾威”为“非常威严”,训“辟”为“有法度”,训“谌”为“专一不变”,训“滔德”为“灾难”,训“兴”为“招致”,训“力”为“功效”。

[关键词]诗经;荡荡;疾威;辟;谌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9)01-0079-04

古人云:诗无达诂。《诗·大雅·荡》是个不易读通的诗篇,笔者拟对该篇中的几个词语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荡荡

诗云:“荡荡上帝,下民之辟。”对诗句中的“荡荡”,前人一般训作“法度废坏之貌”。如《郑笺》:“荡荡,法度废坏之貌。”马瑞辰《通释》:“荡荡本流水放散之貌,《尧典》:‘荡荡怀山襄陵,是也。又引申为法度废坏之貌。”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金启华的《诗经全译》、程俊英的《诗经译注》、袁愈荽和唐莫尧的《诗经全译》等多持此观点。

按:将“荡荡”训为“法度废坏之貌”,“荡荡上帝”的意思是“败坏法度的上帝”。这种训释不合乎诗旨。本诗中上帝不是被责骂的对象,这从诗后面的句子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败坏法度的上帝”的说法也不合乎《诗经》时代人们的思想。《诗经》时代,人们对上帝很敬畏。这种敬畏上天的思想在《诗经》中随处可见,如《小雅·雨无正》:“胡不相畏?不畏于天?”《颂·我将》:“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晴保之”。与《诗经》时代相当的《尚书》也有类似的句子,如《大诰》:“予不敢闭于天降威。”《无逸》:“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顾命》:“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吕刑》:“具严天威。”孔子更是强调要敬畏上天,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他还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因此,释“荡荡”为“法度废坏之貌”是不妥当的,应释之为“广大”。《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蔡沈《书集传》:“荡荡,广远也。”《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朱熹《论语集注》:“荡荡,广远之称也。”《孟子·滕文公》:“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焦循《正义》:“荡荡,广远之貌,广远亦大也。”《汉书·礼乐志》:“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颜师古注:“荡荡,广大貌也。”本诗中的“荡荡”正应释作“广大”。朱熹《诗集传》将本诗中的“荡荡”释为“广大貌。”可谓确诂。

释“荡荡”为“广大”,“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的意思是:“广大的上帝,是下民的主宰。”这种解释不仅与本诗的诗意相协,也与《诗经》时代人们敬畏上天的思想相协。

疾威

诗云:“疾威上帝,其命多辟。”《毛传》:“疾,病人矣。威,罪人矣。”《郑笺》:“疾病人者,重赋敛也;威罪人者,峻刑法也。”朱熹《诗集传》:“疾威,犹暴虐也。”吴闽生《诗义会通》:“疾威,犹言暴虐也。”今人高亨《诗经今注》:“疾威,犹暴虐也。”程俊英《诗经译注》;“疾威,贪暴。”唐莫尧和袁愈荽《诗经全译》将“疾威”译为“严刑重敛”,金启华《诗经全译》将“疾威”译为“暴虐”。

按:以上所释皆非。与前面将“荡荡上帝”释为“败坏法度的上帝”一样,将“疾威上帝”释为“暴虐的上帝”或“严刑重敛的上帝”,这种说法也是不通的。

“疾威”一语由“疾”和“威”构成。《说文》:“疾,病也。从广矢声。”王国维认为:“疾之本字,象人亦下箸矢形,古多战事,人箸矢则疾矣。”(《观堂集林·毛公鼎铭考释》)罗振玉认为金文“疾”象“矢著人且乙下……疾,古训急……最速者莫如矢,故从人旁矢。矢著人斯为疾患,故引申而训患。”(《殷墟书契考释·卷中》)《广韵·质韵》:“疾,急也。”《易·说卦》:“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孙子·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杜佑注:“皆由急疾之流激得其势。”《淮南子·兵略训》:“夫风之疾,至于飞屋折木。”以上材料中,有着“急”义的“疾”是形容词,后又由此引申出副词“疾”。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本诗中的“疾”字正用作副词,它修饰后面的形容词“威”。

又《说文》:“畏,恶也。从白,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李孝定认为:“契文象鬼执仗之形,可畏之象也。”(《甲骨文字集释》)他还认为:“畏字从鬼,其义亦相因。古畏威一字,威,可畏者也。威字后起。”(《金文诂林读后记卷九》)《广雅-释言》:“畏,威也。”《集韵·微韵》:“威,古作畏。”吴大潋《毛公鼎释文》:“愍天疾畏……《诗》:‘曼天疾威。《笺》:‘疾,犹急也。畏,有威可畏也。”“有威可畏”的意思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威严”。

因此,本诗中,作副词的“疾”修饰后面的形容词“威”,“疾威”就是“非常威严”、“很威严”的意思。“疾威上帝,其命多辟”的意思是:“非常威严的上帝,他的命令多有法度”。

诗云:“疾威上帝,其命多辟。”《郑笺》:“其政教又多邪僻,不由旧章。”朱熹《诗集传》:“多辟,多邪僻也。”今人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唐莫尧和袁愈荽《诗经全译》、金启华《诗经全译》等,都释“辟”为“邪僻。”

按:此处不可将“辟”释为“邪僻”,应释为“有法度”。《说文》:“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卑也。”罗振玉认为:“古文辟从辛人。辟,法也。人有辛则加以法也。”(《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于省吾认为:“典籍中训‘辟为‘法者习见……法也者,今所谓刑法治罪法也。转为凡法度义,又为有法度之称。”(《古籀篇二十五》)《诗·小雅·雨无正》:“如何吴天,辟言不信。”《毛传》:“辟,法也。”《尚书·酒诰》:“宏父定辟。”蔡沈注:“若宏父之制其经界以定法者乎?”《管子·宙合》:“故谕教者取辟焉。”尹知章注:“辟,法也,取为规矩也。”《尔雅·释诂》:“辟,法也。”《汉书·匈奴传》:“于是作《吕刑》之辟。”颜师古注:“辟,法也。”

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辟”的本义是“法”,表示“法规”或“用法治理”等意思,后引申为“有法度”。本诗中“多辟”之“辟”,用的就是引申义“有法度”。

诗云:“天生燕民,其命匪谌。”对诗句中的“谌”字,诸家训释不一。主要观点有三:一、训作“诚信”。《毛传》:“谌,诚也。”《郑笺》:“云天之生此众民,其教道之非当以诚信使之忠厚乎?”程俊英《诗经译注》:“谌,诚。匪谌,不诚、不守信用。”二、训作“真诚”、“忠诚”。陈奂《诗毛氏传疏》:“言天生此天下之民众,何其政教之不诚也。”黄焯《毛诗郑笺平议》:“诗意谓天生众民,其降命岂有不诚乎?”袁愈荽、唐莫尧

《诗经全译》:“老天生了众百姓,他的命令不真诚?”三、训作“相信”。朱熹《诗集传》:“谌,信也……盖天生众民,其命有不可信者。”姚际恒《诗经通论》:“谓天之生民,其命难信。”金启华《诗经全译》:“天呀生下众百姓,他们命运真难信。”

按:以上三种训释皆有失允当。究其原因,一是人们误解了此处的诗意,二是不能精确把握此处“谌”的字义。其实,这里的诗意既不是讲老天要以“诚信”来教导人,也不是讲老天对所生“蒸民”在态度上的“真诚”与否,也不是讲“生民”的“命运”难以“相信”,更不是在此指责老天的“不守信用”等。实际上,这里讲的是老天给予人们的命运在变化的问题。此处的“谌”应训作“专一不变”、“恒常不变”。高亨《诗经今注》:“谌,犹‘常也。”此说道前人所未道,比较接近诗意,但还不够精确。《说文·言部》:“谌,诚谛也。”又:“诚,信也。”又:“信,诚也。”《尔雅·释诂》:“谌,信也。”可见,“谌”、“诚”和“信”是同义词。《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因此,“谌”含有“专一不变”、“恒常不变”的意思。诗句“天生丞民,其命匪谌”的意思是:上天生下众民,他们的命运并不是恒常不变的。

滔德

诗云:“天降滔德,女兴是力。”《毛传》:“滔,慢也。”《郑笺》:“厉王施倨慢之化。”陈奂《传疏》:“慢德,言其德教之慢。”朱熹《诗集传》本“滔”作“慆”:“懵,慢。”今人金启华《诗经全译》释“滔德”为“傲慢人”,程俊英《诗经译注》释之为“不法臣”,袁愈荌和唐莫尧《诗经全译》释为“害人君”。

按:“滔德”在此不应指人,而是一种行为。高亨《诗经今注》:“滔德,溢出常轨的德象,指凶灾。此句言上天降下了凶灾。”这个解释可谓确诂。《说文》:“滔,水漫漫大貌。从水,舀声。”《汉书·石奋传》:“间者,河水滔陆,泛滥十余郡。”颜师古注引晋灼曰:“滔,漫也。”《淮南子·精神训》:“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高诱注:“滔,大貌。”“滔”由本义“水漫漫大貌”引申出“溢出常轨”或“过”的意思。《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慆。”马瑞辰《通释》:“‘慆为‘滔字之假借。《说文》:‘滔,水漫漫大貌。大则易失之过,故‘过又‘大义之引申也。”而“德”在此是“德行”、“天德”的意思。《大戴礼记·诰志》:“不违厥德。”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德,天德也。”因此,本诗“滔德”的意思就是“溢出常轨的德行”,即指灾难。

诗云:“天降滔德,女兴是力。”《郑笺》:“汝群臣又相与而力为之。言竞于恶。”马瑞辰《通释》:“窃谓训‘与为是。……‘与犹‘助也。”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唐莫尧和袁愈荽《诗经全译》、金启华《诗经全译》等都继承马瑞辰的训解,训“兴”为“助”。但高亨《诗经今注》却另立新说:“兴,借为嬹,《说文》:‘嬹,悦也。……此句言你只喜欢这个权力。”

按:将此处的“兴”释为“助”和“嬹”都不正确。朱熹《诗集传》:“兴,起也。”这个训释允当。《说文》:“兴,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易·同人》:“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孔颖达《正义》:“亦不能兴起也。”《大雅·绵》:“百堵皆兴,鼛鼓弗胜。”《毛传》:“兴,起也。”《吕氏春秋·义赏》:“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高诱注:“兴,作也。”本诗的“兴”就是“兴起”、“招致”的意思。

诗云:“天降滔德,女兴是力。”对此处的“力”,前人一般解作动词。如《郑笺》:“汝群臣又相与而力为之,言竞于恶。”朱熹《诗集传》:“力,如力行之力。”程俊英《诗经译注》:“力,勤。”唐莫尧和袁愈荽《诗经全译》译“力”为“用力”。也有解作名词的,如高亨《诗经今注》:“力,权力。”

按:高亨将此处的“力”解为名词,是对的,但释“力”为“权力”,则非是。《说文》:“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日力,能圉大灾。”《玉篇·力部》:“力,勋也。”《周礼·夏官·司勋》:“治功曰力。”《国语·晋语五》:“子之力也夫。”韦昭注:“力,功也。”《淮南子·说林》:“砥砺之力。”高诱注:“力亦功。”此诗中的“力”正应训作“功劳”、“功效”。诗句“天降滔德,女兴是力”的意思是:“上天降下灾难,这是你(殷商)招致的功效。”

责任编辑何坤翁

猜你喜欢
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遇见最美的《诗经》
小心翼翼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啡”我思存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