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09-03-08 02:37周菊香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春风课文

周菊香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语文学科是最开放、最有创造性的……”“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语言文字训练源于生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需要教师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古诗《草》,在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时,余老师就要求学生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1: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2: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学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2: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生3: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什么东西?

生3:春风。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3:能!(学生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了几条斜线。)

师:这就是风!可是风是看不见的呀!想一想,怎么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生4: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

师: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儿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

余老师利用图画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象,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阅读感悟联系生活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即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管理”说一句话。

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如有位老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使知识真正“活”起来,也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的好办法。

三、人文关怀回归生活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是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地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义了吗?”这一问,使大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迟到的学生也红着脸,诚恳地点了点头。教师能够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四、运用语文提升生活质量

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生活质量,增加生命的厚度。同样,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才能提升语文能力。教师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1.日常生活“语文化”——运用语文。苏教版语文课文中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了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如《磁卡电话》、《奶奶,请服药》、《第一次汇款》等。学生学习了这类课文,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如课文《第一次汇款》,学生读了课文,不仅学到了语言文字,练习了填写汇款单,学会到邮局汇款,又培养了其爱心,因而收获是多方面的。

2.社会生活“语文化”——实践语文。在阅读教学中,一种是将课堂学习所得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如学了《百家姓》一课,要求学生找一本《百家姓》读读,并调查全班同学有哪些姓,先写下来,再认一认。另一种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如学了课文《我的油布伞》,要求学生说说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是怎样疼爱自己的,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例说一说,再写下来。 社会生活“语文化”,在说写训练方面,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历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春风课文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春风将送你们归来
春风沉醉的夜晚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春风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