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

2009-03-08 02:37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素质目标素养

杨 军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许多专家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素养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探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笔者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是表现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现象规律的内容,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素质”一词最早源于心理学,是指人的解剖生理特征,即感觉器官的神经方面和特征。现在则引申为,人在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下所形成的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自身基础和内在条件。信息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一个新成员,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质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其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质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专家将信息素质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笔者认为,所谓“信息素质”,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所谓的学生信息素质,就是学生在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总之,信息素质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

二、中小学生信息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并按照学生的年龄差异,提出不同阶段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将信息素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根据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①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学生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②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③信息科学技术常识: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④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⑤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⑥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有终身学习意识、习惯、能力的人。因为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总之,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每个学生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三、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

1.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信息技术的主人,所以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如何获取有关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3.教学过程: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应该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使之自己去动手、实践,以培养和提高其学会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和享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欢娱和乐趣。

4.与实际学科知识结合的运用过程——培养对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信息的开发利用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信息技术过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是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实,通过与实际学科的结合,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开发的过程。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质上是要学生具备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的能力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黎明.董玉琦教授访谈——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EB/OL].http://www.pep.com.cn/xxjs/jszj/jywz/200009/t

20000924_36847.htm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肖自力.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05,(2).

猜你喜欢
素质目标素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