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2009-03-08 02:37庞海峰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美术艺术教学

庞海峰

面对高考的压力,学校普遍倾向于偏重主课,而忽略了美术等副科。学生也只有不停地学习文化知识,并投入其中,才有可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因此,美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那么,如何开展高中美术教学工作,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注重美术教学,培养审美能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美术课程还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

1.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觉、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例如,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了画面的优美、色彩的和谐、蒙娜丽莎微笑的温柔和神秘,而且还捕捉到了其中的人性光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韵味。

2.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我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了世界美术的多元化。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功能。实践证明,美术课程能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例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感人的农民形象:他那爬满皱纹的被太阳烤得发黑的脸上流淌着辛勤的汗水,无怨无悔的眼神,稀疏的黄胡须、干裂的嘴唇,一只树皮似的满是泥的大手端着盛满水的大碗,耳朵上夹着用过无数次的圆珠笔。通过欣赏,学生不仅能领略到照相写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产生至美的享受,而且还会由画面拓展开去,产生对生活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活。通过这样的欣赏,能使学生在灵魂上受到极大的震撼,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培养了他们珍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拓宽发展空间、助益人生规划。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育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发展美术方面的能力,也能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拓展发展空间。这些功能是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在高中阶段学习美术是非常必要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中美术教学应与信息技术教育相整合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正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在美术教学中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并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从而产生交互影响的效果。由此,帮助学生体验现代科技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用新兴视觉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使美术课堂教学实现新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使之对艺术观念的认识和美术术语的理解、运用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在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中,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其创造力。

三、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教育家罗思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素质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利益的完善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的操作方式,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作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而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否则,乏味、缺少生机的作业容易导致学生思维限于僵死的状态,甚至阻碍其创造意识的发展。

四、注重学科本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还指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所以,在对具体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只是注意作品较为明显的和自己所熟悉的形式特征的“看图识字”阶段,逐渐由对作品片面描述及经常使用通俗语言而非“美术语言”至学会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作品,能够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对形式语言进行识别、概括、整合,从而完整地把握作品的形式特征及精神。在对作品进行描述的过程中,要多进行鼓励、启发,使学生实现自由准确地交流和表达,并不断引导他们使用美术术语,使其鉴赏、评述逐渐规范化、深刻化。总之,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注重在不同指向的“解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笔者在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普遍偏低(不仅指审美表达),且词汇贫乏,或者极不规范,不入门道。因此,在教学中,在把握美术的学科本位的同时,笔者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带领学生逐步实现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学生评价一些作品的风格的时候,总会用“简单”一词。于是,笔者就让他们与“简练”、“简约”相比较,他们很快就选择了更准确的词;在讲雕塑的时候,笔者先告诉他们:雕、刻、塑、铸、焊是雕塑的基本技法,然后让他们从汉字的形、声去感受“雕”和“塑”的异同;讲到四格漫画的时候,除了讲授画本身的专业知识以外,笔者还让学生观察作品(事件)叙述的技巧,特别是叙述的节奏。此外,还让他们联系影视作品的叙述技巧去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个美术家,他不仅仅会画画,而且还对社会有特有的感受及深刻的理解,并拥有高超的表达能力。由此,学生就会主动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使美术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美术艺术教学
美术篇
纸的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教育教学
爆笑街头艺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