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爱
在说契丹人的姓氏以前,先讲一下姓与氏的由来、姓与氏的区别,或许有助于对契丹姓氏的理解。
从姓氏谈起
姓、氏是人类群体的标识和徽记。中国古代,确切地说是在先秦时代,人们有姓、有氏,用以区分亲疏和贵贱。“姓”是用来区分人们的血缘关系,“氏”是用来说明人们的身份是贵是贱、是高是低。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从没有阶级区分的原始社会走向有阶级区分的社会。在母系社会,人们的血缘关系是以母亲来确定的,因为那时盛行群婚制,人们常常是知其母不知其父,子女只能从母而姓。因此,古姓多以“女”字为偏旁,如姜、姬、赢、姒、妫、姑、妗等等,“姓”字本身也带有“女”字,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人群中区分“姓”有何必要?这与婚姻有关。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发现了一种现象,近亲通婚所生的子女,往往带有生理缺陷,不利于身体健康和人口的繁殖。因此,必须禁止同姓结婚,即同一母亲的子女是不能结婚的,同姓即表明他们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这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法”,即约定俗成的不成文法。社会实践表明没有血缘关系的异姓人才可以结婚。后来这种“习惯法”有所放宽,规定在五服以外的同姓人也可以结婚。所谓五服,最初是指在丧葬期间根据亲疏远近所穿的5种不同丧服,后来引伸为血缘关系的远近。现在同姓结婚的人很多,都在五服之外,在五服之内通婚仍属于乱伦的不道德的行为。
最初的姓是在原始社会产生的,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如江、海、山等姓与地理特点有关;有些姓如龙、虎、雷、云等与图腾崇拜有关;李、杨、柏、柳等姓与植物有关;牛、马、羊等姓与动物有关。
古代的“氏”只用于男子,不用于女子,这一点必须明确。在进入父系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以后,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因为在争夺财富的战争中,男子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些获得了军功的人,往往被赏赐以官爵和封地,从而他们变成了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他们得到的官爵和封地,就成为他们的氏。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将氏的来源分为9种,其中以官爵、封国得氏为主。司马迁《史记》中有《十二诸侯年表》,这十二诸侯就是氏。诸侯的封地有大有小,其封爵有高有低,都可以用来表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他们都属贵族。换句话说,只有贵族才有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氏的。因此,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古代重男轻女,男子有氏,女子无氏,故郑樵又说:“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与氏的界限是很明确的。
获得了氏的人,如果因犯罪被贬为平民或奴隶,其氏随即丧失。因此,古代诸侯之间明誓常用“聆命亡氏,踣其国家”作为诅咒之词,其道理即在于此。
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许多贵族丧失了其原有的身份和特权,降为平民百姓。他们一旦失去了贵族的地位,也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氏。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六国原先的国王和权贵都被贬为平民,他们是真正的“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了。因此,只有在先秦时期姓、氏并存,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已合二为一,不再区分姓和氏了。
今日书刊行文中,仍然可以见到姓氏字样,多半是指姓而言,完全是出于行文的方便。本文中的姓氏,除了本节专论以外,均是指姓而言,别无它意,不要作误解。
契丹族只有二姓
通常大民族姓氏多,小民族姓氏少,其道理是易于理解的。大民族人口多,姓氏必多;小民族人口少,姓氏必少。不过中国古代北方的小民族姓氏多在数十个以上,例如金代的女真族,其姓氏有100多个;清代的满族人,姓氏有679个。
然而曾建立了辽朝的契丹族却有些例外,它只有两个姓氏,一个叫耶律氏,另一个叫萧氏。这种一族二姓,说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相信,不过各种文献的记载,在这个问题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官修《辽史》最后一卷叫《国语解》(国语即契丹语,后人多不清楚,故而对契丹语的一些词语需要作些解释)。在《国语解》中,对耶律氏、萧氏有以下的解释:《本纪》首书太祖姓耶律氏,继书皇后萧氏,则有国之初,已分二姓矣。有谓始兴之地曰世里,译者以世里为耶律,故国族皆以耶律为姓。有谓述律皇后兄子名萧翰者,为宣武军节度使,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
由此可知,契丹皇帝姓耶律氏,后族大多姓萧氏。在古代,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因此,皇帝之姓又称作国姓,皇帝之族又称作国族。皇后姓萧氏,萧氏家族又称作后族。
宋朝人叶隆礼撰著的《契丹国志》也有相似的记载: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机变家为国之后,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日世里著姓。世里者,上京东二百里地名也。(自注:今有世里没里,以汉语译之,谓之耶律氏。)复赐后族姓萧氏……故北番惟耶律、萧氏二姓也。(“北番”是宋朝人对契丹人的蔑视性称谓,有如明朝人将蒙古人称作“北虏”。)
如果仔细检索一下《辽史》的记载,发现《辽史》的人物列传中契丹人很多,其中姓耶律氏的有143人,姓萧氏的96人,二者合计239人,其余的杂姓多为汉族人、渤海人。从辽代遗留下来的碑刻墓志中检索到的契丹人物,不是姓耶律、就是姓萧,也证明了契丹人只有耶律氏、萧氏二姓。
后世学者也认定,辽代契丹族只有耶律氏、萧氏二姓。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记》中有一节题作《辽后族皆姓萧氏》,肯定了《辽史》的有关记载正确无误。时至今日,也没有发现新的资料可以证明契丹族除耶律氏、萧氏以外,另有其他姓氏。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认定,辽代契丹族只有耶律氏、萧氏二姓,别无其他姓氏。这种极为罕见的现象,在其他民族中是不存在的。
耶律氏的由来
《辽史》国语解称,契丹“始兴之地曰世里”;《契丹国志》称,契丹“以所居之地世里著姓”。这种记载应是可信的。据古今中外有关资料来看,最初人类的姓氏大多是以山河得名。当时还没有出现地方行政区和城邑,人们只能以所居的山河作为姓氏的标记,因此,姓氏多以山河得名。山河是不可以移动的地理座标,千百年后也会依然存在,便于作为姓氏寻根的根据。即以汉族姓氏来说,唐朝的国姓李氏属于陇西李氏,陇即陇山,今称六盘山。
契丹的姓氏也遵循这一原则,耶律氏是以所始居之地世里得名。那么,世里在何处?《契丹国志》说是在上京以东二百里。那么,世里是山名还是河名?宋朝人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契丹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其居曰枭罗个没里。没里者,河也。”于是我们可以知道,
耶律氏是以河得名,此河名叫世里没里,或叫枭罗个没里。“没里”指河而言,无论是什么河,都可以称作没里。“世里”、“枭罗个”才是耶律氏所居之河名。其实“世里”与“枭罗个”读音是一致的,“枭罗个”急读之音就是“世里”。用汉字记录契丹语地名,常常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汉字。“世里”与“枭罗个”便是如此。
世里河今在何处?这是不难寻找的。今日见于记载的西拉木伦河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内蒙古赤峰市的蒙族人,在口语中称西拉木伦河为“什里木河”,“什里木”与“世里”、“枭罗个”的读音非常接近,“什里木”的尾音轻读,就变成了“什里”,“什里”与“世里”其实是同一个读音。“枭罗个”的尾音轻读,就变成了“枭罗”,“枭罗”与“什里”相近,其实是同一个读音,只是汉字写法不同而已。因此,耶律氏所居的世里没里就是今日的西拉木伦河。
“世里没里”为何意,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称:“枭罗个没里,复名女古没里……源出饶州西南平地松林,直东流,华言所谓潢河是也。”契丹语中,“女古”是黄色或金色的意思。“世里没里”如果按字义译成汉语,就是黄色的河流,简称黄河。据实地考察所见,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浑善达克沙地的大沙坑中,从发源地开始,河水就含有大量泥沙,故而河水浑黄,有黄水(女古没里)之称。为了与中原地区大黄河相区别,在“黄”之前加了三滴水,变成了潢,我们不妨称它为小黄河。从古至今黄(潢)河的名字仍旧,没有发生改变,因为河水至今仍浑黄不清。
在今日的地图上,潢河位于辽上京的东南,并不在其正东。这是因为潢河的河道发生了变化,在潢河与土河相会合以前,在潢水北岸又分出另一条河流,这条河流现在称作新开河。水瘦时新开河与潢河断流,水丰时它们连接在一起,成为同一条河流。古代降水量比现在丰沛,新开河成为潢河的一部分。由于新开河偏北,如果从辽上京来说,恰在其东(稍偏南)方,《契丹国志》记载“世里没里”在上京以东二百里,在辽代当时来说确实如此。不过后来河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开河与潢河断流,人们误认为新开河是一条独立的河流,其实这种变化是晚近发生的,在辽代时并非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耶律氏是以潢河(世里没里)得名,其意是黄水或黄水之边的居民,其原住地就在潢河沿岸。这与《辽史》中记载的青牛白马传说是一致的,按照这个古老的传说,驾青牛的天女从平地松林沿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与骑白马的仙人男子结为夫妻,成为契丹古八部的祖先。前面第一节已提到,姓是在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因此,耶律氏是以青牛为代表的老祖母的姓,耶律氏都是她的后人。关于青牛白马的传说,流传十分广泛。《辽史·地理传》、《后妃传》都有记载,宋朝范镇《东斋纪事》、江少虞《皇朝类苑》亦见之。
《辽史·营卫志》记载,唐代契丹十部中有迭剌部,又称:“太祖之兴,以迭剌部强炽析为五院、六院。”则迭剌部是契丹族中的,大部、强部。“迭剌”与“移剌”相近,实即世里耶律之异译,也是音译不同所造成的。因此,耶律既是姓氏又是部名。阿保机即出于迭剌部,由于阿保机当上了皇帝,影响比较大,其他部落中的契丹人也改姓耶律,使耶律氏的部人越来越多,因为大家都以姓耶律氏为荣。这样一来,耶律氏作为姓氏已远远超出了迭剌部的范围,几乎成为契丹人的通姓,只有后族萧氏例外。
辽朝被女真人灭亡以后,耶律氏改为移剌氏。在《金史》列传中,见有移剌温、移剌道、移剌造、移剌子敬、移剌斡里朵、移剌成、移剌按答、移剌履、移剌益、移剌福僧、移剌答不也、移剌蒲阿、移剌众家奴、移剌古与涅、移剌阿里合、移剌窝罕等十余人。移剌温是辽横帐人,属于皇族近支。移剌道是乙室部人,移剌造是契丹虞吕部人,移剌子敬是辽五院部人,移剌履是东丹王耶律倍七世孙,移剌窝罕是西北路契丹部族。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懂得契丹字,不忘故俗,传播契丹文化。移剌履进士出身,金世宗时,初任国史院编修,后任翰林院修撰,提控刊修《辽史》。元代官修《辽史》时,曾参考其书。在金代移剌氏又改用汉姓“刘”,《辽史·后妃传》称“耶律兼称刘氏”,或即与此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辽代姓耶律氏的人,有少数不是契丹人,而是汉族人。这是因为辽朝皇帝为了拢络汉族人,有时用赐姓的方式,将耶律氏赐给汉族人,其中以汉族官僚韩德让最有代表性。韩德让由于协助萧太后(萧绰)有功,统和二十年“赐姓耶律”,统和二十八年,又赐名隆运。后来,又官拜大丞相,封为齐王。死后无子,以皇族耶律耶鲁为嗣,又以皇子敖鲁斡为嗣。谥文忠,建文忠王府,设宫卫,“拟诸宫制”,说明已把韩德让视为皇族的成员。又如王继忠是宋朝官员,被辽朝俘虏,萧太后“知其贤”,重用之。王继忠在促成“澶渊之盟”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后封王,“赐国姓”,即赐耶律氏为姓。(文章代码:0427)
[责任编辑]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