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网络课程交流平台设计研究

2009-03-07 03:07谢芳红刘红泉
管理观察 2009年3期
关键词:网络课程交流平台系统设计

谢芳红 刘红泉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网络课程交流平台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互动式网络课程交流平台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对“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网络课程交流平台的后台技术、信息内容的组织以及主要的作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网络课程 交流平台 互动 教学 系统设计

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网络教育有三大基础:硬件设施、软件技术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随着网络技术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的硬件设施、软件技术方面的优势将逐渐弱化,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势必将越来越重要,最终将成为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合理组织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交流平台,便成为网络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1.我国网络课程交流平台的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交流平台的建设近年来已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早在 l999年,教育部就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在其《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提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经费,重点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并实现资源共享。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将在2年之内,重点规划建设 2000门左右基础性的网络课程。”同时制定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方向。此后,我国3l所高校的网络学院都在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如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设置57门网络课程,清华大学网络学堂仅 2000年秋季6个专业就提供42门课程,其它高校也正在开发大量的网络课程。但在开发网上课程时,教师与课程开发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主要负责网上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而网上课程的建设则是技术人员的事情。此外,笔者通过对已开展网络教育一些高校网络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比较有名的网络课程建设进行的网上调研,发现他们的网络课程建设普遍存在如下一些共同的问题:课程体系大而全,这些网络课程交流平台,开设的课程非常齐全,但缺少规划,显得过于急功近利,高校网络交流平台的热门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而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比较少;互 动不足;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以静态方式的网页形式呈现,其组织方式是线性的,更新频率也不够快;缺少评价与反馈。

2.互动式网络课程交流平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目前我国网络课程交流平台存在的上述种种不足之处,一个互动式的网络课程交流平台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 教学内容多媒体化和情境化。随着网络带宽的拓宽和网速的全面提升,网络课程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流媒体(实拍教学场景、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和 MUD(MOO)技术的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如美国的达顿私立学校,建立了大量实景模拟场景。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上古代中东亚述国的历史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电脑进入数字图书馆中的虚拟亚述国的遗址进行挖掘工作,然后撰写一篇关于中东亚述国的论文,在挖掘时,一切都像真的一样,那些珍珠、象牙等文物被学生一个个挖掘了出来,甚至还可以听到沙沙的挖掘声,此时学生们俨然成了考古学家,个个激动得像伟大的发现者,这种虚拟真实的教学环境把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其学习效果是仅仅往网上放有关中东亚述国的文字、图片资料所无法比拟的。

② 交互方式多样化。交互有同步、异步形式,交互方式不仅是基于文本的电子邮件、讨论区、BBS等,还应有基于文本和图像的电子白板、应用进程的共享等方式。

③ 导航系统便捷化。一个适于自主学习的便捷导航系统应该至少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的层次或网络目录结构、学习历史与状态记录、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便捷的资源检索、导航帮助等。

④ 注重绩效。建设网络课程平台要考虑绩效问题。学习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获得自身的发展,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发展。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和课程进行评估,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修正、调整,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⑤ 加强反馈与系统评价。作为动态的、开放式的网络课程交流系统,应注重使用者的评价与反馈。在平台中要通过留言板等形式设置固定的用户反馈栏目,以争取用户使用意见,随时改善系统中不合理的栏目和滞后资源,以免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

3. “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网络课程交流平台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组织方式及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献信息”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及其开发利用等领域不断扩展,原有的研究和教学内容已显得较为滞后,亟待融入新的知识体系。“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网络课程交流平台设计是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课程交流平台将学科知识内容及时推陈出新,并改观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3.1 平台的内容构成。该平台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学习交流的开放式网络平台。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作用。平台主页包括机构推荐、研究动态、资源推荐、教学课件、新手上路、数据库推荐以及学校图书馆的新书报道、检索入口、个性化图书馆入口等内容。平台内主要设有网络课程、互动平台、互动平 台使用手册、专业机构导航等栏目。各栏目的内容如下:

① 网络课程提供文献信息源与服务研究领域的相关课程如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服务等的教学目标、课程要求、教学方法等,并提供课件的 doc、pdf两种格式的下载。目前挂靠有“信息资源采集方式----印刷型文献采集”、“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服务”、“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4门课程及其相关内容 。

② 互动平台是一个基于 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 ML?开发的交流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 ML是一款功能广泛、使用方便的电子教学软件平台,它不仅提供了一个课程管理系统,还通过 Blackboard Learning and Community Portal System.提供了一个在线社区、一套高级整合工具和API,可以将 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 ML与现有的机构系统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实现网络课堂、在线交流等多种功能。登录到 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后,教师即可对课程进行管理,通过控制面板的6大部分来分别对平台的界面、内容、交流方式、用户管理、安全程度等进行设置,以适合我们自己的需求特点建立一个交流平 台。该栏目除了提供课程讨论信息、参考书籍列表之外,还有一个可自己设计的讨论区,我们根据课题需要设置了常见问题解答、专家解答、授课交流三个讨论区。另外为学生专设讨论小组,包括本科生讨论小组和研究生讨论小组,可以在讨论小组内开设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另外互动平台还提供数字收发箱、个人信息设置、日程表等个人工具,便于师生交流。

③ 学术推介汇集了部分该研究领域具有学术价值的资源,如学术论文、专业著作等,并提供其文摘及出处 。

④ 专业机构导航 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文献机构及情报所资料并提供链接。

⑤ 研究动态则提供该领域最新学术动态信息,包括最新国际会议、学术项目的最新进展等内容,并跟踪报道实时动态。

3.2平台的实现技术。利用 Photoshop软件对平台首页进行了版面设计,设计的风格在简洁的基础上保证内容的丰富,尽量保证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平台网页的实现通过dream weaver软件完成。整个平台通过框架结构来进行版面处理,实现的过程中采用了CSS样式技术定义网页的字体风格、采用了脚本语言实现了一些便捷的功能,例如时间显示、自设主页等。整个平台的设计实现中都考虑了日后维护的便捷性。

3.3 互动式教学平台的特点

① 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该平台采用 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人人熟知的 Web界面,无需专业培训即可操作自如;安装和维护简单,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教学、管理培训的复杂性和系统维护的成本。

② 完整集成的网络教学与学术研究平台。该平台集成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师生交互、无纸化考试与测评、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功能,可全面支持网上教学的各个环节,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也便于研究人员及时发表学术观点,获取学术资源,从而促进该研究领域不同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

③ 完全开放性。采用开放的文件存储格式,支持所有能够在网上运行(包括需要插件的文件)的课程内容与文件格式,不对课程开发工具作限定要求,只要求该工具开发出的课程内容能够在网上运行即可。

④ 简化的交互式教学。该平台不仅将教学内容与研究资源在网上发布,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研究者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互,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2001(2)

2 陈昭珍.海峡两岸信息服务与教育新方向研讨会心得报告.图书馆建设.2003(2)

3 余胜泉.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技术通讯.2000(2)

4 徐小雪.关于 Internet辅助高校图书馆教学的思考.情报杂志.2004(7)

作者简介:谢芳红,女,1968.8生,湖南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网络课程交流平台系统设计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动力培养策略研究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育阵地开辟的探索与研究
一种基于SATA硬盘阵列的数据存储与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目标特性测量雷达平台建设构想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