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照东
用典,是诗词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古往今来的诗家词人,为了扩大诗词内涵,丰富诗词情韵,增加诗词风采,一首诗,一阕词,往往用典,还有典中套典,一句两典者。就形式而言,分用事、用诗、用话三种;就手法而言,有明用、暗用、反用、化用,或摘原句,或改词语,或吸精髓,或截几个字,或取一个情节。
一、用事:所谓用事,是将历史故事(包含神话、传说)铸成诗句词句,为己所用,影射时事,品评时政,抒发情怀。请看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很显然,诗的尾联是用《山海经·人荒西经》注中神话故事铸造的,意思是尽管蓬莱仙山凡人不易到达,但我可以请求王母的“青鸟使者”替我打听她的近况,万一知道了她的下落,说不定我可以冲破重重阻力和她相见的。在这里,作者并未直言希望有人为她帮忙,而是寄希望于王母的青鸟,这就委婉得多、风趣得多,因而也就感人得多。
再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写孙权,写刘裕,写刘义隆,都是怀古应有的内容,不算用事。用事者只有三处:一是“封狼居胥”,二是“佛狸祠”,三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霍去病追击匈奴至此,封山庆功而还。(《史记-霍去病传》)作者以霍去病之战胜反衬刘义隆之战败,影射南宋王朝无备而战之丧失土地,表现得多么鲜明!‘‘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拓跋焘打败刘宋北伐军,追至瓜步山下,建行宫,后改为太祖庙(陆游《入蜀记》),故日佛狸祠。作者以“佛狸祠下”之“神鸦社鼓”,描绘金人占领区之现状,借以抨击南宋王朝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之行为,虽曰含蓄,但只须一思,便可得之。廉颇,战国时代赵之名将、良将,老而被黜奔魏。赵王欲用之,遣使往见。廉颇一饭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示可用。使者回报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终不为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以廉颇自比,对王室腐朽、奸臣当道,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二、用诗:所谓用诗,是将前人诗句融入自已诗词中,以增意趣,以助风采。如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呜,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八句中除三、四两句外,有六句摘自《诗经》。前两句出于《郑风·子衿》,其首章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宁不嗣音?”意思是一个女子热烈地期待所欢男子的到来。后四句出于《小雅·鹿鸣》,此诗原是古代宴饮宾客时所唱的,表示热烈欢迎。八句中,尽管曹操创作的只有两句,但委婉而清晰地吐露了他求贤若渴而不得的心情以及求贤既得的兴奋情感,加上“青青”表色,“呦呦”绘声;读起来顿觉辞采绚丽,声韵悠扬,了无补缀痕迹。
又如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染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其中“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是由隋炀帝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苕溪渔隐丛话》引)而来,变“千万”为“数”,化繁乱为静,改动不多,而韵味全殊。试想:三五寒鸦,上下于飞,参差其羽,一湾溪水,潺潺流动,绕孤村而去,多么幽寂,多么清雅!故晁补之评曰:“少游如《寒食》词云:‘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苕溪渔隐丛话》引)
再如无名氏《水调歌头》: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伤事愁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欲泻三江雪浪……”三句,是由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大河,净洗兵甲长不用”夺胎而出,化其句,反其意而用之。“三江”,指太湖三条支流吴淞江、娄江、东江。作者立志要用三江的洪涛巨浪,洗涤荡尽千里中原的胡尘,收复失地,非此决不罢兵。改“安得”为“欲”,变“挽天河”为“泻三江雪浪”,积极进取,气势奔放。由于是对外患,所以读起来比杜诗更高昂,更激励,也更振奋人心。
三、用话:所谓用话,是将前人说过的话(包含民谣、民谚)纳入自己诗词中,或照搬,或改用,或重组。请看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子在川上曰”一句,是照搬孔夫子的话。《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天,孔夫子在河边上对学生们说,发展着的事事物物,都像逝水东流,昼夜不息。孔夫子试图以此启发、诱导他的弟子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进德修业。毛泽东照搬时赋于了新的意蕴,要求全国上下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故下片明确提出“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的宏图大计。而今,不仅天堑变成了通途,高峡出现了平湖,嫦娥还奔进了月官呢!毛泽东诗词还有民谣的例句,如《十六字令》第一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结句出于民谣。民谣云:“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惊”者,惊喜也。“惊”与“未下鞍”呼应,极其形象地赞扬了红军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精神与英雄气概。
再如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开头“甚矣吾衰矣”,是用《论语·述而》孔夫子的话。孔夫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孔夫子对年老而道不行发出的感慨。作者改“也”为“矣”,虽一字之异,而表情却不相同。“也”,表示肯定;“矣”,表示感叹。孔夫子对其年老而发出感叹,对久不见周公又一次发出感叹。两次感叹,分见于两句,作者熔铸在一句之中,见出驾御文字的功力。“不恨……”两句,是用张融的话。《南史·张融传》:“融常叹曰:‘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作者略加改动,以抒发世无知音、言行不被理解的思想苦闷。结尾两句,又是用孔夫子的话。前者见《论语·宪问》:“知我者,其天乎!”后者见《论语·阳货》:“二三子,偃之言是也。”作者将孔夫子两次不同时间、不同情况的话,合而为一,与开头两句照应,从而抒发了人生易老、当政者不能知人善任的莫可奈何的悲伤。这首词是辛弃疾的得意之作。在客人面前,他常朗读其中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事、诗、话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诗情话意,皆由事出,其谁曰不然?
用典须是根据内容需要,笔势流走,适可而为之,强求不得,倘若一味求用典,为用典而用典,那是添足,非点睛也;即便是辛弃疾那样的大家名家,也会招来“掉书袋”之讥。可不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