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教学重点及思考

2009-03-06 06:24李风伟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内容交流

李风伟

本人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特点,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重点及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总结如下,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重点

1.突出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由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常常也是为了探索,所以“探索”处于核心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抓住“探索”这个龙头,就掌握了新课程教学的主动权.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2.突出综合.传统的数学教材是按“代数”、“几何”等分科直线递进式编排的,各科自成体系,且有较强的逻辑性.这种内容结构有利于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知识,但不利于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应用.新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所有教学内容整合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模块.可以说“弱于分科,强于综合”是数学新教材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特色,把“综合”的思想落实在教学的各个方面.由于在四个模块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个模块处于主体地位,而另外两个模块也都需要运用这两个模块的知识.所以,应重点处理好“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个模块内部之间的综合.

3.突出应用.数学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公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素养.新课程大大提升了数学应用的地位.课程标准不仅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之一,而且在“内容标准”中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贯穿在各个学段中.所以,数学教学向生活回归,向应用贴近,是教师教学新课程应突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1.教师要转换角色.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讲“七巧板”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

2.教学中要“活用”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摹.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讲“教育储蓄”时,学生对储蓄容易理解,但涉及到利息,利息税却相对抽象、陌生.于是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他们的实践探索能力.在课上,同学们都踊跃地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学内容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