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多一些“糖果”教育

2009-03-05 08:32刘宝山
江西教育A 2009年2期
关键词:奖给校长室糖果

刘宝山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担任小学校长的时候,看到一名男生打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男孩已经等候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孩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男孩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果塞到孩子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孩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 说:“你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读罢这个故事,不禁想到了时下常常发生的现象: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辄就讽刺、挖苦、呵斥、惩罚,把这些当成了一种速效药。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我们不妨学学陶行知的 “糖果”教育。

首先,育人者多设一些“宽容糖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事,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怀有一颗宽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育人者应该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观察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真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适当、适时抛出“宽容糖果”循循善诱之,因势利导之,引起情感的共振,让其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选择、自我进步,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缺点和错误。

其次,育人者多设一些“表扬糖果”。 孩子需要表扬,做了错事的孩子也不例外。从点点滴滴之处发现、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用“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适时、适度抛出“表扬糖果”, 让其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帮助孩子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促使孩子知错就改,呵护其健康成长。但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谙此道,习惯于带着一种有色眼镜看孩子,目光总是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甚至“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拣孩子的缺点、短处来教育孩子。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多一些“表扬糖果”,对孩子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彰少些挖苦,多一些奖励少一些惩罚,往往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再者,育人者多设一些“平等糖果”。教育者不应该站得比孩子更高,也不应该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势、对立的姿态对待犯错误的孩子,那样会在某种程度、某种形式上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此导致孩子丧失进取心,最终发展到破罐子破摔。多一些“平等糖果”,善于以“蹲下身子”的方式和孩子交朋友,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在平等沟通与交流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达到水到渠成的教育目的。

不妨多一些“糖果” 教育。通过欣然接纳、平等对待、真诚欣赏、持久鼓励、良好沟通、耐心等待和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在“糖果” 教育中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收获甜蜜蜜的回报。◆(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奖给校长室糖果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好一个拖油瓶
好一个拖油瓶
巧求容积
雨季里的糖果湖
门卫室就是校长室——以色列学校务实的创新
校长室可以又大又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