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姚 蒙 莫 凡 ●本报驻德国、俄罗斯特约记者 青木 郑润宇 ●本报记者 何申权 刘 扬 查 雯
一名中国商人3月2日戏剧性地披露自己就是圆明园兽首的拍得者,但表示“不会付钱”,这种公开耍弄佳士得拍卖行的举动令中国内外都颇为惊讶,这位名叫蔡铭超的厦门收藏家也成为当天中国舆论界、特别是中国互联网上引发最多争议的人物。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包括中国著名学者表示支持蔡铭超的行为,网上甚至有人称他为“民族英雄”,但也有不少中国人反对他这样做,认为他违背了法律和商业道德,令中国人“蒙羞”。从法国法院拒绝中方禁拍要求,到2月25日在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天价,本以为已经尘埃落定的这两件国宝,如今又突然面临未知的命运。而世界对这件事的关注充满了政治兴趣,完全超出了商业交易。有人注意到,在与外界的冲突中,中国民间开始把愤怒的情绪转化为“行动”,上演中外民间的“斗智斗勇”。“这种做法很不寻常,世界将很有兴趣搞明白是为什么,因此总体上对中国利大于弊。”一位专家对《环球时报》说。
“当时如果他不买,就肯定被别人买走了”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3月2日上午10时30分在中国外交部办公楼对面的北京丰联广场召开新闻通报会,主持人牛宪锋宣布,几天前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买下兔首、鼠首铜像的人“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中国人: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国宝工程收藏顾问蔡铭超先生”。他说,在拍卖会当天,蔡先生做了一个委托,如果是撤拍或流拍,他就不参与,“当现场拍卖师报价900万、1000万、1100万欧元的情况下,我们参与了竞拍,最终两件文物以3149万欧元落槌”。
蔡铭超在通报会上表示:“当时我想,每一位中国人在那个时刻都会站起来,只不过是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也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个款不能付。”
2日下午,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件事的主体是蔡铭超先生,他是知名收藏家,对抢救海外文物十分关注,也十分了解国际拍卖惯例,对可能承担的损失很清楚。她表示,蔡铭超主要担心这两件文物被别人买走。当时如果他不买,就肯定被别人买走了。如果进入外国公立博物馆,就永远要不回来了。比如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那么多中国流失文物,没有一件要回来。无奈之下,蔡铭超才通过这种方式来造成实际流拍的事实。
据悉,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于2002年10月成立,是中国国内第一个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圆明园猪首铜像就是在该基金的帮助下,回到祖国的。蔡铭超是厦门心和艺术公司总经理,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他以1.16亿港元的价格拍下绝世铜佛———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
佳士得:还没考虑法律行动
法国媒体从2日一大早就开始播报这条爆炸性新闻。法国BFM电视新闻台指出,有关中国文物的“连续剧”继续上演,中国人蔡铭超购下文物却宣布不付钱。该台连线驻上海的记者爱米莉,她报道称,这个新闻“吸引了所有中国人”。法新社说,现在不清楚是蔡没钱付还是不想付钱。《巴黎人报》报道称,这是这次拍卖的又一个戏剧性事件,“而中国媒体报道的意思好像中国还没打算不付钱”。该报称,佳士得拍卖规定是必须在拍下7天里付款。
《环球时报》驻法国记者2日打电话到巴黎佳士得拍卖行亚洲文物部,该部负责人表示要和新闻处联系才行,而新闻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要经核实和研究后才能对此事表态,但他表示:“好像他们没有要蔡先生做抵押担保。”当记者几小时后再打电话过去,对方工作人员的态度非常好,他说,目前没有考虑法律行动,他们有处理这类事情的经验,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要研究后告诉大家。
为兽首禁拍进行了首次诉讼的巴黎华人律师任晓红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蔡先生法律上的风险还是有的,按照法国法律,对拍卖购下又不付款的行为,民法典规定拍卖行可以要求损失赔偿金。
充当此次诉讼原告的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主席高美斯对记者说:他对此戏剧性变化表示高兴,因为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做出了购买行动,其次是明确知道兽首的下落,三是这表明了一种特殊的对抗行为。他表示如果佳士得无法收回拍卖款项,就是输惨了。但这样的大型拍卖手续上应该会有银行担保。他还说,如果蔡先生说不付款,大概总有办法做到,而文物归中国是他最愿见到的事。准备就文物问题进一步展开法律程序的巴黎华人律师石仁林也对记者表示,这是一件好事,如果蔡先生不付款,那文物很可能要重新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