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终,何以所依?等

2009-03-03 10:01石子砚
南风窗 2009年4期
关键词:新加坡居民

石子砚

老有所终,何以所依?

(2009年第3期《在经济危机中老去》)

看“独家策划”的系列文章,恰逢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来思索养老问题,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常回家看看”吟唱了多年,春节一票难求,回家再难也要回家吃团圆饭,已经成为国人不能割舍的一种情愫与传统。然而,这种情愫与传统在“老龄化”社会,已经遭遇严峻挑战。

已经逐渐走向前台的80后独生子女们,已经在为回自家还是对方家过年而细细思量。因为,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分身无术,那么所谓的“常回家看看”就只能成为“一厢情愿”。现在双方父母都还相对年轻,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将会越来越为这个问题而挠头。

在哪里过年的尴尬,其实只是老龄化社会危机的一个切面。老龄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远比陪谁家的老人要复杂、要难以解决得多。事实上,这其中牵涉了太多的社会化命题,比如养老金制度,比如社会保障体制和医疗服务体制问题,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统筹等等。这其中的每一个方面,在时下尚没有一个明晰的思路与制度建构。

老有所终,何以所依?面对老龄化危机最值得依靠的,绝不是上述诸如养老金、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等任何一方面的单枪匹马式突进,而是制度的整体推进。

高房价在透支居民的购买力

(2009年第3期《化解中国房地产困局》)

从2007年下半年至今,国内房地产业所经历的“过山车”般的政策环境变化,显然与其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是分不开的。例如,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3万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1.53%:商品房的销售总额是2.96万亿元,购房款占消费总额的20%左右。

在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业承载了拉动投资和消费的期望。但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房地产业对拉动内需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从1998年取消福利化分房开始,10年的地产狂热,已经把房价推升至居民不堪重负的高度。数据显示,2008年3月份,美国新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2.76万美元,单价大约为7000元/平方米。2007年我国新住宅销售的平均价格为3655元/平方米,如果加上装修,单价大约在4100元/平方米左右。即使从绝对值上来看,中国的房价与美国也非常接近,更遑论我们的房价只有70年的土地使用权。

我国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如何也有待商榷,虽然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但居民储蓄增长缓慢。有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储蓄所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大约在25%,与亚洲其他国家相近。10年前,我们通过住房、教育和医疗的市场化改革,把居民的钱从银行里逼出来以启动消费。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仅存的25%的家庭储蓄这一次还能被逼出来吗?

显然,试图通过透支居民消费能力来支撑已经略显疲态的房地产业,进而拉动内需保证经济增长,无疑是开错了“药方”。

(程默)

习惯性误读

(2009年第3期《中国的“新加坡梦”》)

中国人选择性、取巧式的“学习”态度,非但体现为对“新加坡经验”的处置之上,艳羡沿海相对发达地区的发展成就、规模,特别是政府有财力的内地地区,通常也仅仅关注大工程、优质(工业)项目和大都市城市面貌。至于相对开放的舆论环境、相对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较力完备的产权和法治基础,以及发达地区党政主要领导按照中央要求,顺应民意而塑造的亲民开明态度,不但不被看成该学习的经验,反而成为许多地方官员互相告诫提醒的“教训”。更有甚者,跟风学外地或外国收费、加税、增添政府职权,“接轨”之快令人叹为观止,一提到降低税负、公民权利、监督制约、政务公开,则鲜明地“迟钝”起来,(理由)语焉不详、(外界批评)充耳不闻。

对“新加坡经验”的误读,实际上是对涉及根本制度修复、关乎变革者利益调整的一种回避。与不少一厢情愿的学者、评论家所论证不同的是,官员群体特别是去过新加坡考察的成员,对“新加坡经验”的“完整模式”是非常青楚的。单纯从理论素养、知识结构两点考量,体制内部的信息、政研、培训等机制一直在有力地完善着官员们的“素质”。

值得玩味的现象是,人们与公务员特别是居于一定级别“官位”的朋友进行个人交往时,不难听到对方的意见坦承,其中绝大部分却惊人地与传媒、民众观点达成“高度”一致。很多人私下里也表示,只有充分的财产申报机制才能有助于预防和治理公务员贪腐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其披上权力外衣时为“不公开”所作的种种辩解。而近年来越来越频繁涌现的退休(或离任)官员“说买话”、曝弊病现象,则更明确地证明了这种结论。

所以,面对“新加坡经验”被长期“有意”误读这种现象,媒体也好,网民也好,以及热衷于谗论观察的中立方,没必要反反复复将主要精力、改变现状的主要希望放在徒劳无功的“常识普及”之上。真正值得人们去争取、去扭转的,是从每个人正视并捍卫个人权利出发,重构公共性,对先进经验的矫饰、扭曲、取巧式学习等做法才可能点点地被磨灭,政治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普惠意义才可能真正实现。(郑渝川)

猜你喜欢
新加坡居民
大山里的居民(中国画245cm×120cm 2020年)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为居民提供“叫醒式”服务
新加坡的魅力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你睡得香吗?
新加坡:将推出新食品安全认证标准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