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
笃姬嫁入幕府,既是萨摩藩主岛津齐彬送去的和亲大使,也是无间道的手段。但笃姬后来竟成了德川家族最坚定的守卫者。齐彬死后,萨摩、长州等地的激进倒幕派陆续登场,他们成了历史的胜利者。但是2008年日本最热的历史剧《笃姬》并不这样看,这在日本社会引起了热烈的争议……
2008年,日本NHK大河历史剧播放了《笃姬》(笃姬由宫崎ぁぉぃ扮演),这部以德川第13代将军夫人笃姬为主角的连续剧风靡日本,压倒了包括收视率常胜将军木村拓哉主演的连续剧,还掀起明星纷纷表态争演大河史剧的新闻话题。NHK大河历史剧一般每年一部,人物题材以及主要演员提前1年甚至2年就公布了。虽说电视剧难免会有创作,但大河史剧好像不兴“戏说”。翻查1963到2007年的大河历史剧,只有7部以实名历史女性为主角。与这7位女性在日本的知名度相比,笃姬无论如何谈不上著名。加上200多年德川幕府15代将军夫人的群像中,为何独这一位被选中为大河历史剧的主角?该剧究竟从笃姬一直被掩盖的史料里,挖掘出了什么东西,让今天的日本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该剧的历史考证负责人之一,幕末维新史研究专家原口泉教授说,该剧挑战了日本人熟知的萨长史观。
飞上枝头的笃姬
1836年2月,作为长女,笃姬出生于萨摩藩(今鹿儿岛县)岛津家的一支旁系、今和泉岛津家的领主岛津安芸忠刚家里,幼名“一子”。一子17岁时,被萨摩藩岛津本家看中,成为藩主岛津齐彬的养女,改名“笃姬”。当时,这种养女的做法在各藩屡见不鲜,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挑选本地贵族的优资美女入藩主家当女儿,藩主家悉心培养她们成为各桩政治婚姻中的和亲大使兼娘家的信息联络员。不过,在当时等级分明的日本,仅以所谓的“外样大名”即外姓诸侯的养女这一身份,笃姬尚未够格成为德川将军的正室。当雄心勃勃的岛津齐彬想尽办法要与德川将军家族联姻时,他赐笃姬以亲生而非养女的身份,将其转送到京城权贵近卫忠熙家当养女,改名“敬子”。由此,地方小贵族的女儿“一子”,完成了她血统身份三级跳,一跃成为德川幕府第13代将军德川家定的正室夫人候选者之一。
尽管经过了如此复杂的身份换取工程,在各候选者当中,笃姬依然被诟病“当侧室或还可以,当将军夫人的话,出身未免太低”。的确,将军夫人一般都从所谓的公家或摄家,也即朝廷的皇亲贵族或摄政重臣的女儿里选出,可是,对于德川家定个人而言,这规律却给他带来了太多难言的挫折和伤痛。家定是德川幕府12代将军德川家庆的第四子,生母为侧室本寿院。家定从小体弱多病,有说他因得过脑麻痹而留下了言语不清等后遗症,还流出过家定“暗愚”等传言。与体弱多病相比,幕府内部的争斗或许给家定带来更多的惊吓和压力。家定共有兄弟姐妹26人,除他之外全部早逝。家庆考虑继承人时,一则担心以家定的资质和体质或不足以承担幕府将军之大任,二则家庆敬重出身高贵的正室乔子公主(有栖川宫织仁亲王的女儿),爱屋及乌,家庆对夫人的亲外甥庆喜宠爱有加。庆喜是乔子的亲妹妹吉子公主与德川系“亲藩”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之子,只比家定小13岁,少有贤名,一表人才,竟令德川家庆动了要立外甥的心思。这场将军继承人角逐中,家定可谓如履薄冰,步步惊心。除幕府内激烈的政治角逐外,家定婚姻生活也不顺遂。任将军前,家定曾于17岁和25岁两次迎娶门第高贵的正室,可惜这两位夫人非但没留下子嗣,而且据测她们去世时年纪均不超过26岁,流言蜚语由此四出。以当时环境,这给相对弱势的家定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德川家定29岁刚当上将军,继嗣问题就成了幕府乃至日本各势力的角力焦点。家定更是必须认真考虑第三位夫人的人选了,出身是否足够高贵也许不是家定最看重的问题,关键是身体结实,能生儿育女。在此情况下,萨摩藩岛津家来的女儿勾起了德川家族遥远的回忆,这一回忆竟成笃姬脱颖而出的要因之一。笃姬之前,唯一一名非皇亲或朝廷权贵出身的将军正室——第11代将军德川家齐的夫人广大院正是萨摩藩岛津家的女儿,而且广大院肚子争气,为德川家齐生了个儿子。更巧的是广大院在娘家的名字也叫“笃姬”!今天看来,萨摩藩岛津本家把聪颖的“一子”收为养女,赐名“笃姬”,无疑是一场煞费苦心的精密计算。只是,齐彬没料到,精心栽培的“笃姬”后来竟成了德川家族最坚定的守卫者。
岛津齐彬的希望
岛津齐彬常常被后人誉为幕末萨摩藩的一位明主,他任藩主期间,藩内经济富裕,而且聚集和培养了比例甚高的武士——在日本传统的仕途养成过程中,文武训练是合二为一的。武士们一面吟经诵典,一面舞刀弄剑。某种程度上看,这些武士可谓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并且能文能武的人才。由于萨摩地理上远离幕府主控的江户,山高皇帝远,幕府想管也鞭长莫及。齐彬本身也相对开明,一方面致力于在萨摩学习西方,努力建设棉纺织业、造船业等现代基础工业;另一方面还突破等级观念的掣肘,提拔和推举了一批像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下层武士阶层出身的青年俊杰。岛津齐彬以其杰出的前瞻力、判断力和行动力,在同时代的各个大名藩主里,被推举为“英杰第一”。
笃姬是被这么一位人物相中,并千方百计送到德川将军正室这一位置的。岛津齐彬究竟有何盘算?
这自然来自齐彬对时代风云将变的一种敏感。18及19世纪交汇之际,由欧美而来的商船和炮舰相继出现在日本海域,且不断提出要求,令日人疑惧。日本人从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到,工业革命已经在西方空前爆发,资本主义不仅在欧美蔓延而且还逐渐伸展到其他地方,日本亦无法摆脱这种命运。统治日本200多年的德川幕府,在这些夹杂着新思想以及经济、文化和军事优势的外国列强面前,其统治的合法性不免受到日本本土的质疑。关怀时事的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要形成一种新的“大和民族”概念,使之能团结全国走向新时代。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端的人物,岛津齐彬就算对幕府再忠心耿耿,也不可能不感受到日本风云将变的各种暗涌。
1853年,幕府重臣阿部正弘在负责接洽美国海军司令官马修·佩里初次访日安排时,要求各藩提出对策,这种做法至少说明在国内政治生态中,“幕府说了算”的绝对地位开始动摇。幕府主动对一直受其压制的雄藩开启了权力大门,以期笼络各藩主。在阿部正弘提出的国家构想里,吸纳了岛津齐彬三点意见:一,在大名藩主去参勤交替的途中,为了能够有效迎战外国人的突击,应允许藩主卫队携枪;二,取消《武家诸法度》关于地方不能建造装载500石以上重量军船的限制;三,采用被称为“天皇旗”的白底太阳旗(日章旗,即后来的日本国旗)为日本船的船旗。
岛津齐彬的三点建议在幕府晚期看来,有石破天惊之感。可这些看上去对幕府大不敬的建议居然被采纳,如一般人,难免会自
我膨胀,但齐彬相当清醒,他看到的是萨摩的风险与机会。萨摩的富裕得益于代代的海上贸易,即使在幕府的锁国令下,萨摩依然默许与琉球的通商,这些商贸包括相当旺盛的武器买卖。齐彬意识到自己意见的实质效果难免导致地方诸侯坐大、军备扩张,那么一来,幕府会不会认为萨摩谋反?如何才能够消除幕府疑心?如何扶植一位亲萨摩的幕府将军?没什么方法比送一个女儿进幕府去更令幕府放心,更能加强萨摩在幕府的地位了。因此,培养一位杰出的萨摩女性做将军正室,成为齐彬的一步要棋。1853年,齐彬这头对幕府提了要求,那头就收一子为养女,并改其名为“笃姬”。时间的拿捏,堪称炉火纯青。
女人的选择
岛津齐彬对笃姬寄予厚望,他不惜工本培养笃姬。1856年,20岁的笃姬终于成为了32岁德川家定的正妻。聪明如齐彬,不会想不到德川家定对妻子传宗接代的要求,但根据家定的身体状况,齐彬对笃姬嫁入幕府显然还做了更周全的考虑。若笃姬能为家定生下男丁,固然下一任的幕府将军有了岛津家的血统;如果笃姬和她的两位前任一样没有生育,齐彬则希望笃姬能说服家定同意亲改革派的庆喜接任幕府将军。后一方案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庆喜就是当初德川家庆想废掉儿子立为继承人的那位,这叫家定如何接受?但万一体弱的家定早走,那么将军夫人笃姬就成为幕府内举足轻重的话事人,齐彬希望那时笃姬能一心支持庆喜。所以,笃姬嫁入幕府,既是萨摩送去的和亲大使,也是无间道,更是在关键时刻身负重任的特殊工作人员。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人算终究敌不过天算。德川家定和其生母本寿院及其周围势力对庆喜的反对超乎齐彬的想象。虽然据传萨摩每个月暗送千两银子给笃姬做活动经费,但是笃姬未能改变家定内核人员的心意,被改变的反而是笃姬。一来是家定和笃姬在这场政治联姻中虽各怀算盘,但病弱甚至被传暗愚的家定却意外地与笃姬心气相投。虽婚后不足两年家定就撒手人寰,却足以影响到笃姬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岛津家的女儿,更是德川家的女人。笃姬从小辗转于亲身父母、齐彬和近卫忠熙的家,可只有和家定的这一个,才算自己家。这个家正在风雨中飘摇,自己有责任要好好守护它。实际上笃姬也是这么做的。二来,笃姬知道如硬要支持家定极力反对的庆喜,必将导致自己在将军内院孤立无援。而改为支持家定选的人,反而可以淡化内院视她为萨摩代表/外人而产生的对抗,她方能在丈夫去世后保持在将军府内的影响力。因此,1858年,结婚1年零9个月丈夫就去世的笃姬并没有像齐彬期待的那样支持庆喜,而是站到家定属意的、与德川血缘更亲密的庆福这边。三来是笃姬本人的政治立场和见识。笃姬分别在萨摩、京都和江户生活过,这个三角刚好也代表了幕末的各方势力:地方诸侯、朝廷和幕府。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对这个时代各种势力有自己的分析,可以肯定,她更认同德川幕府的做法。尤其齐彬的死改变了笃姬的一生:家定去世后仅10天,齐彬突然去世。某种程度上这解放了笃姬,使她从萨摩藩的谍报员,转为直斥娘家的倒幕势力为“恶逆不法”、“神敌佛敌盗贼共”的幕府守卫人。
齐彬未曾算到飘摇年代中一对男女的爱情可能产生的力量,低估了德川家的凝聚力;也没算到德川家定尚未去世前,庆喜继位的有力支持者——幕府重臣阿部正弘会因肺炎而去世;齐彬更没有算到,自己竟会紧随家定而去。命运没有给齐彬圆梦的机会,悖论的是,这对幕府而言反是损失。可以这么说,阿部正弘、岛津齐彬的死改变了幕末历史。因为齐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倒幕派,他和其代表的势力只是希望重新调整幕府与诸藩主、以及朝廷的关系,希望幕府下放权力,松绑对各藩的监控。他把笃姬送进幕府,说到底不过是希望增加萨摩对幕府的影响力而非取代幕府。而阿部正弘所代表的部分幕府改革力量也正想借对各藩有限度的让步,争取大家对德川政权的继续支持,以幕府为中心来主导新的国家体制的改革。齐彬死后,激进倒幕派逐渐占据上风,他们成了历史的胜利者,但是《笃姬》一剧是否也这样看呢?
《笃姬》为何如此受欢迎?本来该剧里有多少被后世称为豪杰的男人,他们岂不更容易引人关注?但该剧却彻底地将笃姬捧成了2008年日本家喻户晓的女性。为何笃姬能够如此深入民心?主要因为笃姬的人生和她的选择传达出一种女性美学。首先笃姬显示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强调女人要活出自己,摆脱做道具被摆布的命运。其次笃姬对德川家族的守护显示了一种“德”和“义”。本来日本有女人出嫁若不足三年,又无子嗣,夫死后可回娘家并改嫁的古例。以笃姬的聪明,她哪能看不到德川幕府正走向衰亡,如果她回娘家,大可以改嫁另一豪杰,这在日本史上并不少见。但22岁的她却决定留在摇摇欲坠的德川家。德川家族存亡之际,笃姬写给娘家萨摩藩的信不亢不卑,一再表示如必要,愿丢掉性命来换德川家的存继。幕府倒台后,笃姬一方面宁愿自己贫困,也要散尽家财照顾当年幕府家臣和大奥女官,另一方面细心培养德川家传人德川家达成才。1883年,笃姬戴着家达从伦敦捎给她的眼镜,在熟睡中去世,享年47岁,身后竟有超过1万人参加她的葬礼。笃姬一生,可谓对德川家族鞠躬尽瘁。
另外,怎么看《笃姬》一剧,都觉得它有意无意地替德川家族翻案,德川幕府是否落后保守,这点后面再分析,但从笃姬的选择和笃姬活出的风范来看,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女性坚守的“家”会是一个“阻碍历史前进腐朽没落”的大家庭。这个疑问难免会吸引了现代人突破固有的观念,重新走进那段历史。如果历史选择的是德川幕府,今天的日本会如何?如果再出现一个需要选择的时代呢,怎么选?或许,《笃姬》一剧透过对笃姬不以成败论英雄,不离不弃德川家族的褒扬,隐隐传达出一种批判激进主义的历史观?
重看庆喜
《笃姬》一剧,毫不遮掩倒幕派在江户、关东等幕府管辖的范围里,策划了不少滋扰老百姓的强奸抢劫杀人放火事件《会津戊辰战史》里列出了数百名扰民打砸抢分子的名单,大部分为萨摩藩士,其据点就在萨摩在江户建造的居所里。《笃姬》还含蓄地表达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幕末动荡时代,德川幕府并没像萨长等藩那样忽左忽右过激地宣扬各种论调,今天攘夷明天勤王后天开国云云。反之,幕内改革派(像阿部正弘等人)从佩里初次访日时就开始意识到幕府需因应时代而变,成为既尊重朝廷权威,也能融合西方民主精神和东洋传统文明的宪政政府,这当然也遇到不少内部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幕内革新派毕竟已经着手革新,尤其革新派所拥护的庆喜毕竟当上幕府第15代将军。如果历史给机会幕府,它所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其实和后来的明治维新相当类似,还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和避免更多的内耗。但,历史的结果不能改写。
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人物——德川庆喜。这位连齐彬等诸侯也认
为是一位有能力统领幕府和各藩一起,让日本走进近代的末代幕府将军,从提名到上任经过了家定和家茂两代共13年,这13年时间,足以使倒幕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时也?命也!正如齐彬交给笃姬劝说家定同意立庆喜为后继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样,幕府众老臣希望庆喜上任能重振幕府也注定只能是一场空。庆喜是明白人,哪怕只是一种姿态而已,但确有证明他固辞不任的史料,更何况他并非不知,年仅20岁去世的德川家茂指定的继承人不是他而是4岁的德川家达,德川庆喜后来一系列的比如大政奉还、临阵逃脱、恭顺朝廷等决策,往往被人诟病为胆小软弱的投降派作为,对幕府和亲幕势力不负责任,不讲道义,甚至不配做武家(指幕府)的将军等等。《笃姬》里饰庆喜的演员平岳大也笑说自己要扮演一个普通日本人讨厌的男人。但《笃姬》一剧通过细细铺陈自家定到家茂到庆喜这三代将军的历史,让观众看后难免一声叹息:庆喜难为。
从讨论家定的后继人开始,庆喜就被标签为亲改革派,他并不主张攘夷,和不少外国官员保有良好私交;因母亲是公主,父亲是德川系亲藩藩主,所以他也没有理由反朝廷反幕府。因此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得面面俱到。1866年12月5日,庆喜继任第15代德川将军。20天后,反对倒幕的孝明天皇暴毙(有传是倒幕派所为)。此时,庆喜应已明白昔日拥护他上台的推藩,今天已经视其为眼中钉。为避免保幕、倒幕两派战争导致内战全面爆发,庆喜赶在战争之前同意大政奉还,幕府卸下将军一职,承认天皇拥有最高的裁决权力。不过,庆喜还是争取让德川家族保留领地,争取仍为最有影响力的大名藩主。然而,萨摩、长州及朝廷里的倒幕派并不满意,反觉幕府狡猾,于是屡次在江户等幕府管辖地方挑动扰民事件,以期刺激幕府反抗,也可激起百姓对幕府不能保护他们的反感。1867年,萨长联军到了京都,取得京城控制权,扶持明治天皇登基。1868年1月,明治天皇宣布废除幕府,设置总裁、议定、参与三职,由朝廷贵族,大名藩主和武士担任,向天皇负责。德川家甚至亲德川派,在新政府中无任何实职。这自然引起幕府反弹,德川幕府和驻日的美英法等6国公使商谈,得到外国公使承诺不干涉日本内政和继续承认幕府的外交权之后,要求朝廷收回原命。倒幕派和幕府终于发生正面军事冲突,幕府败退。
在鸟羽·伏见之战前,庆喜临阵逃脱回到江户,或者庆喜认为这招是为求保存更多守卫江户的兵力,但其后果无疑令倒幕派气势如虹。回到江户的庆喜,立即准备应对即将兵临城下的倒幕大军。此时,本与幕府有协定的外国公使相继发表中立的声明,此举极大打击了幕府,因为声明实质上认同了交战双方地位对等。早在这些外国公使发表声明之前,倒幕派已得到明治天皇的支持,将幕府及亲幕势力判为“朝敌”。200多年的德川幕府政权一直宣扬它是日本正统的守护神,在庆喜任职期间,竟被贬为“朝敌”,这才是对庆喜的致命打击。所以,庆喜一开始在幕内主战和主降两派之争里,就偏向于主降派,他认为不是要向倒幕联军投降,而是要向天皇投降。更让庆喜不能不考虑的是一旦在江户地区决战,或者战火蔓延,那么对于列强环伺在家门口的日本而言,意味着什么?德川幕府15代200多年的统治,并非没有实绩。当时江户地区常驻人口已达10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京都和大阪当时的人口也有35万人,与巴黎伦敦相仿。基业和权力,幕府与日本国,到底孰轻孰重?如果代代累积而成的文明、基业、百万人命因战火灰飞烟灭,德川幕府无疑将以“朝敌”之实永留史上。没有人知道庆喜在这段时间到底想了什么,大家看到的结果是他最终拒绝了法国公使提出的作战方案,公开支持由投降派掌握幕府实权,主动向朝廷递交恭顺书,并承担鸟羽·伏见之战责任,离开江户城池到上野的宽永寺自我禁闭,等候发落。
庆喜还以守护德川家族存亡这一共同立场,说服长期不喜欢他的家定正室笃姬和家茂正室和宫,与自己站到同一阵营开展斡旋活动,因为笃姬的娘家是积极的倒幕派萨摩藩,而和宫是天皇家的公主。三个人终于在幕府将倒、德川家族存亡的节点上基本达成一致,笃姬和和宫在给萨摩倒幕军和朝廷的请愿书里,均表示希望无血开城和宽大德川家族,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命来换取这个结果。
1868年4月,幕府实权人士胜海舟在和倒幕派的西乡隆盛等展开多轮谈判后,不经一战,举江户全城投降。无血开城使江户这个号称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及百万人命免于人间蒸发。仅就这一史实,不管胜利者的史观后来将庆喜这个亲改革、并且一度为改革派千方百计拥立的幕府将军重塑得如何落后、无能、无义,都难以抹去庆喜关键时刻所做决断的大是大非。作为一名末代幕府将军,庆喜看到世界的局势和日本多年的动荡都逼使日本必须改变,无论谁主导谁当政都不能走回头路了,幕府和倒幕派争的无非是领导权,历史即使没有选择德川幕府,德川家也不应扮演阻碍历史、阻碍日本前进的角色。有说,年少时的庆喜知道被改革派拥立,曾写信给父亲称:“若得天下而失败,不如不得。”从庆喜当上将军后的作为来看,他的确贯彻了自己少年的信念。
庆喜后来被封为公爵(日本贵族最高爵位),再也没有参政,埋头于摄影、围棋等兴趣中,他儿女众多,活到76岁,是历代德川将军中最长寿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