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樱
[摘要]近几年由于高校扩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社会问题。为此,政府、学校都加大了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力度。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有些学生却采取了消极逃避的态度,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实力的不足,更主要的是由于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和就业观念的错误,对此,应通过职业指导、职业咨询等转化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的调适力。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 消极 择业观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20132-01
近几年来,由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各高校的学生数得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毕业生数也急速攀升,从2003年毕业的212万到2008年559万。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高速增长。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队伍,以及近年来的国际经济形势不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人事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已成定局。“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难题。为此,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或社区等基层单位工作等等,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各个高校纷纷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与企业实习“校企合作”、召开校园招聘会、聘请了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以求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服务,最大限度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但是,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有些毕业生宁愿歇在家中,靠父母养活,也不愿意踏上社会,寻求自己的位置;有些女同学毕业时的目标不再是就业,而是寻找一个有钱的老公,以能够尽快的过上奢华的生活;有些学生虽然就业了,却不能在企业安心工作,频频跳槽,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愿意聘用应届毕业生,反而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毕业生的消极就业,暴露出高校毕业生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
一、毕业生本身实力的不足
(一)专业知识不扎实和实践的缺乏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上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习惯。学生的求知欲并不浓,其已经习惯了在家长、老师的严格管制下学习,而非主动的学习。因此,当学生进入大学后,突然有了大把的时间,而没有了家长、老师的唠叨,其很容易被大学“松散化”的管理模式所迷失。上网包夜、校园恋爱、朋友聚会等等使得大学生活多姿多彩。而学习只变成考试前的突击工作。如此的学习态度怎能获得真知?
有些同学虽然是利用大学时间,不断地充实自我,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考各类证书上,以期能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形成了“考证热”的现象。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单位考察的是证书还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学生只会考试,他们是考试高手,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掌握考试要领,通过考试,但是,却没有掌握知识、更不会使用知识。就拿最简单的办公自动化来说,很多学生通过了计算机一级、二级、甚至三级的考试,但是却连一张Excel表都不会看。这样的学生,即便你有再多的证书,也不会被用人单位赏识。
知识贵在于使用,我们的学生空有一堆的证书和考试的高分,但是既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为自己所用,也没有基本的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是否扎实,不在于期末考试是90分还是85分,而在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在于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作为企业,是依靠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来赢得市场、赚取利润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可以缩短对毕业生的培养周期,尽早形成生产力。[1]然而,对于社会实践和技能实习,很多同学都采取了很淡漠的态度。平时学习空余时间和寒暑假,很少有学生主动寻找单位担任实习生。校园社团活动等也是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只有在企业招聘的时候,才会花大篇幅来详述自己在大学期间那少的可怜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综合素质不佳
除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缺乏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等是成长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只有求知的欲望和踏实的实习态度,经过培训和锻炼,这些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综合素质,主要指团队精神、责任心、吃苦耐劳能力、与人沟通、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近几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下滑,这与我们社会的家长教育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前的学生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干涉较少,从小就开始独立的处理问题,因此,综合素质较高。现在的学生为80年以后出生的,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家长就比较溺爱,一方面尽可能的为孩子提高优越的生活环境、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不敢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事事包办,包括一些农村家庭的学生家长也是如此。这导致了孩子从小没有经历过苦难,因此,害怕吃苦、对家长老师的依赖性很高、惰性观念较重、主动性很低、缺乏独自处理事务的能力、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容易自卑或自负。甚至有些学生贪图安逸、追求享受、惰性十足。当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时,就如同让还不会走的婴儿马上要与人赛跑,这样的学生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呢?
令人庆幸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根据一项近期对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毕业生对于就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前十位的依次为:自信、主动性、诚实/正直、责任心、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能力、吃苦耐劳。[2]
二、对于就业的心理障碍和就业观念的错误
本身实力的不足,是很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但是,面对压力最后选择消极逃避的少数人。对于这类人群,其选择消极面的关键原因在于对于就业的心理障碍和就业观念的错误。
一般来说,适度的压力与恐惧有助于最大潜能的发挥;如果没有压力与恐惧,人的潜力发挥为零;但是,当压力与恐惧超出人的心理承载能力,这种压力的结果就是焦虑。现今,经济转型快、机会多、诱惑多、竞争激烈是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大背景。机会多通常使人无法辨别是坦途还是陷阱、骗局;转型快使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现实作用产生怀疑;诱惑多使大学生在理智与需求中产生心理挣扎;竞争多让大学生无法保持持久的耐力与自信。[3]同时,由于本身实力的不足,当学生面对就业的时候,很容易就产生焦虑的心态。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找工作困难,“找工作,大学生乎?民工乎?”,求职路上的艰辛,易受亲友的意见摆布以及随后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无奈,会给这些学生很大的打击,这些挫折足以磨灭一个人的意志,从而对自己的积极应对策略大打折扣,进入对自己的怀疑和焦虑中。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就陷入了就业观念的误区或是就业的心理障碍中,从而对于就业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有些学生则是宁愿待在家中,也不愿意参加工作;有些学生则是好高骛远,将择业标准定的很高,不切实际,无法找到合适的企业,只能待业在家;有些学生则是将就业完全依赖于家长与学校,不愿意自己去找;有些学生则是抱着观望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脚踩几条船”,刚就业就辞职,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企业;有些学生是攀比心理较重,频频跳槽,不顾自己的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有些学生则是片面的看待问题,认为什么就是“凭关系”,不愿意参加公平的竞争;还有些学生则为了贪图享受,走一些“旁门左道”。
对此,我们应从几个方面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的面对就业。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应加强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就业竞争能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的技能培训,以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从硬件上符合单位的需求。
2.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为自己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
3.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求职和应聘过程中。学会不断地调整择业心态,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克服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学校方面
目前,各高校的就业工作主要是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为主。对于学生的职业咨询、职业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方面却关心的较少。因此,各高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注重对学生过程化和追踪化管理,帮助学生不断地制定正确的就业目标、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的应对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得到合适的职业发展。
而且,对于学生的职业咨询、职业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工作不应局限于毕业班,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相关的指导和监督。以便学生能更切合实际的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得以实施,才能在跨入社会之时迈出成功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林志强、祁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分析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视角》[J].山东省清欠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93-95.
[2]黎增、姜丽丽、刘延杰,《大学生对就业影响因素认识情况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165-167.
[3]运怀英、李彩英、王兴家,《钝感力是克服大学生焦虑心态的有效手段》[J].教育艺术,2008(7):56-57.
作者简介:
周樱,女,江苏无锡人,法学学士,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