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下的淮河水污染治理探究

2009-03-02 09:33陈永红
新媒体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污染治理淮河生态

陈永红

[摘要]针对淮河水污染的现状,探寻淮河主要污染源,污染导致的生态灾难,运用生态科技的手段,维护淮河健康的生命。找寻水污染治理的措施,搞好生态环境的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修建植物隔离带,建立生态保护屏障。展望淮河的崭新前景:人水和谐。

[关键词]生态 淮河 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20093-02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淮河治理,特别在1991年洪水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水患尤其是水污染问题依然困扰着淮河沿岸人民。20世纪末期,污染却给淮河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民谣这样形容:“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淮河生命的病态。水污染已经影响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全流域1.65亿人的饮水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人与淮河的和谐相处。

一、污染源的探寻

淮河污染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而污染源的探寻尤为必要。找到了其源头,这样也就便于找到解决的方法,因而必将能从源头上遏制污染的反弹。

(一)工业污染

淮河流域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淮河上游河南、安徽段许多小造纸厂、酿造厂、化工厂、小皮革厂、电镀厂等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行业迅速发展,工业结构极不合理,它们大都使用城市工业淘汰的简陋设备,工艺落后,又没有治污设施,使大量高浓度的废水直接排入水体。这些废水在分解的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使水体的溶解氧下降,造成淮河沿岸鱼虾、植物纷纷死亡。淮河流域乡以上工业企业每年排入淮河水体的COD超过100万t往往是一个小厂便能污染一条小河,含汞、铬等有毒元素的废水不仅污染淮河水体,而且给人体健康留下隐患。

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过阶段性的治理整顿,淮河水曾一度变清,水质明显提高。但是由于一部分企业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达标水平本来就低,加之受利益驱动,超标排放、偷排污染物等污染反弹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淮河污染反弹现象比较突出。工业发展给淮河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力量,也带来了空前的负面影响。

(二)农业面源污染

淮河流域是灾害频发地区,如遇干旱少雨、地表水不足时,农民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掠夺性超采地下深层淡水,使地下水漏斗面积越来越大,地下水位下降;另一方面,在渠灌区仍存在大水漫灌现象,田间水利用系数低,造成水资源浪费。此外,滥用化肥、农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化肥、农药中包含各种化学成分,如磷酸盐、硝酸盐,其主要成分是氮、磷、钾、硫等一些物质,它们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料,从农作物生长角度看,它们是宝贵的肥料,但进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渔业生产和危害人体健康。第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日趋突出。规模化的畜禽养殖污染,使流域的面源污染上升为影响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淮河流域新的污染源。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中约70%的用量残存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大量残留的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废水通过灌溉和降水径流的冲刷进入地下和地表水体中,直接影响到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

(三)生活污染

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1994-2003年间,淮河流域人口增加了800万;从1999年开始,城镇生活污水首次超过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成为淮河的主要污染源,随后几年,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比重越来越大,部分地区高达87%。生活污水急剧增加,成为影响淮河流域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工业、城市以至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都产生严重的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恶化问题。

二、淮河污染的恶果

(一)水生物的地狱

污染团刚刚掠过的蚌埠,环保专家和蚌埠群众为我们描述了特大污染团通过蚌埠大闸的灾难性情景先锋是鱼鳖,蟹虾是殿卫,无数水族抢着潮头夺命狂奔,无数鱼类跳到岸上逃生,无数龟鳖爬上堤岸乞命。污水的锋头浅黑带亮,阴沉中透出杀机;中腰是稠脓一样的黄绿色,表层水藻欣欣向荣;最后是酱鸭色的“大部队”,满河道浩浩荡荡走了近两天,污团所及处,肃杀一片。

据安徽省环保部门监测,仅沙颍河(淮河上游最大支流)下泄污水形成的巨大污水团所包含的主要污染物接近安徽省2003年全年排放量,污染物总量达5亿吨,COD(化学需氧量)12万吨,氨氮2万多吨。河水主要污染指标在平时的基础上平添7倍,洪泽湖上氨氮超过平时的60倍,水质全为劣五类(指完全丧失水功能的水)。蚌埠市环保局局长杨军华告诉我们:蚌埠环保部门测定分析,这次特大污水团“先头部队”以生活污染物为主,氨氮严重超标,中、后段工业污水居多,COD、高锰酸盐大幅度超标。刚刚有所恢复的河流生态严重破坏,淮河干流中下游养殖业灾害暂时无法估算。

(二)淮河水污染的生态灾害

水污染引发的生态灾难除表现为癌症高发以外,还对人体器官造成毒害。受水污染物质的影响,近十几年沿河村庄年轻夫妇中不孕不育者增多;新生儿畸形、儿童发育不良、残疾、痴呆患者增多。据2004年调查,黄孟营村有上述疾患的儿童有35名;在傍河的赵古台村有6名儿童患先天性心脏病。当地皮肤病患者中儿童居多,表现为变应性皮炎,久治不愈,但离开患病环境即可自愈,返回患病环境便复发。沿河的渔民、采砂作业者多出现手脚溃烂,经久不愈。沿河村庄的甲状腺癌、甲状腺囊肿、乳腺癌、乳腺增生患者增多。此外,偏瘫、心脑血管疾病在沿河村庄明显增多,并有年轻化趋势。这类疾病曾被人戏称为“富贵病”,但目前沿河村庄的生活水平仍为温饱型,有些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吃不到大鱼大肉,村民长年辛勤劳作,而他们身处污染环境中,污染物质长期作用于其血管壁是其发病的直接因素。我们称上述疾病为“生态疾病”。

50个省界断面,淮河干流监测的13个断面中。

2002-2007年11月淮河流域省界断面和淮河干流水质达标情况

数据来源: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省界水体及主要河流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

环境保护部通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2007年度执行情况时表示,虽然四省治淮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总体上看,淮河水质仍属中度污染。淮河的总体水质与2006年相比保持稳定。淮河的水污染是与工业发展同步产生并渐进式加剧的。生态灾难成为淮河新的最主要的灾难。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巨大的提高,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三)小结

淮河污染给两岸人带来了深重的生态灾难。河流水质持续恶化威胁到各类淡水生物的生存环境、沿岸动植物和居民的饮水安全,它是影响河流健康的最严重的问题。要控制河流水质污染,就要从根本上控制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增加截污导流工程、流域综合治理等等。调动地方政府治污积极性和解决国家治污资金到位难的现状,是彻底解决水质问题的关键。

三、责无旁代的应对措施

(一)运用生态科技手段

加强生态规划,大力推广生态技术。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科学地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跳出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在生态科技中,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比较全面、深刻,其中善的成份以绝对优势的力量压倒了恶的力量,它对大自然合理的进化起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生态科技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科技作为社会进步和大自然协调发展推动力的合理性,正是生态科技的出现,人类在“环境困境”的艰难形势下,有了保证社会向前发展的物质智力技术基础。总之,只有借助于生态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治淮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面对工业污染,借助生态科技显得尤为必要。

(二)搞好淮河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

淮河流域水循环系统的整体性,河流水系的流动性和行政区域的分割性决定了上下游之间、干支流之间、行政区域之间将长期存在着复杂的水事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处理不当,将会酿成水事纠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废水通过遍布市区的支流排入淮河,而导致淮河严重污染,丧失自净能力。被污染的河水以侧渗、灌溉等方式,通过土壤、包气带,污染浅层地下水,进而对周围居民和下游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污染使淮河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淮河污水使养殖业遭到严重破坏。

如何协调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生态补偿的问题,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水源地保护的经济手段,其目的是调动水源地生态建设与保护者的积极性,促进水源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的综合体。如果下游地区能够为上游分担一定的财政压力,那么上游地区就有整治污染的动力,更好地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流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因此建立淮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理顺流域上下游间的生态关系和利益关系,促进合力治污,并能加快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保护流域上游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全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修建植物隔离带

修建植物隔离带是减少污染物向地表水体运移的一种方式。在地表水体的岸边按照不同的功能修建植物带,美国国家自然保护协会建议在岸边分成三个植物群带,第一带利用岸边已有的植物或人工种植一个主要由树木组成4.5m宽的植物群带,主要作用是保护堤岸的稳定性;第二带种植由生长旺盛的速成树木组成的18m宽的植物群带,主要功能是利用植物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第三带主要是由草本植物组成的一个6m宽的植物带,主要功能是用以截留地表径流,将其转化为片状流并提高入渗量,使地表径流转化为潜水。美国的Iowa州的试验表明植物隔离带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这是因为植物隔离带不仅防止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地表径流的入渗,通过对营养元素的截留利用,减少了排向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而且改善了生物栖息地,使得各种岸边生物得以繁殖生长。

淮河流域的有不少河滩地,有很多河滩地都用来开垦种植各种农作物,老百姓每年要向这些地施放很多化肥,不能被利用的化肥在降雨径流的情况下进入河道,污染河流水质。建议用这些河滩地来建植物隔离带,在污染物排向河流之前起一种截留缓冲的作用。

(四)建立生态保护屏障

针对淮河自身的特点以及目前的状况,生态保护屏障的建立是必要的。由于淮河流域的人口压力不断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对流域的过度开垦导致湖泊、湿地不断缩小,森林覆盖率逐渐降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流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设淮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屏障,以从根本上防灾、减灾。

如果只是单纯看到河流本身演变的历史,而没有能够更深层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河流变化的影响,也就很难改善人类的自身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无法消除灾害的根源。2007年淮河再次发生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但没有发生任何人员伤亡,说明治淮工程已发挥效益。但从现有的治淮工程看,对生态环境没有能够给予足够重视,水土保持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治淮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增加河流上游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加强综合治理,是确保治淮取得成效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淮河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潜在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对淮河的治理,从根本上看,还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真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防止水土流失,从一定意义上,防止了水污。这是我们在治理淮河时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强化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首先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坚决遏制企业污染反弹,对不符合淮河流域产业政策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实行行政首长责任追究制,让一把手抓治污落到实处。其次是抓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尽快建立生活污水处理企业化,市场化和运营的投资融资的市场机制。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

四、前景展望:人水和谐

淮河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复合系统,是一个有其自然运行规律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相作用,互为因果。

淮河是一条生生不息、万古奔流的河流。展望新的历史时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起人与河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并坚持不懈地将这一理念付诸行动,通过长期的治理,人与淮河的关系一定会从恶化走向亲和。实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是一个不断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从而不断提高和谐程度的动态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向着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目标前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远盛、姚尚和、汪水兵,淮河水污染治理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30-5231.

[2]淮河流域污染背景资料,http://mn.cug.edu.cn/case/zhh/anli4/20

0509/38.html.

[3]张其瑶,科学时报2008-4-21.

[4]刘正跃、刘国清、张嘉木,生态优先的实践途径[J].经济纵横,2006(06):50-51.

[5]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39.

[6]Gregory S V,Swanson F J,Mckee W A,et al. An ecosystem perspective of riparian zones,Bioscience,1991;41:540-551.

[6]Naiman R J,Decamps H,Pollock M.The role of riparian corridor in maintaining regional biodiversity.Ecology,1993;3:209-212.

猜你喜欢
污染治理淮河生态
淮河
险渡淮河
试论如何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及稳定性
工业氧化钼生产工艺及污染治理分析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正阳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状况分析与研究
环境经济学视角下养殖业负外部性分析及治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