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在德国很时髦

2009-03-02 12:55
环球时报 2009-03-02
关键词:河野外国环球时报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一位叫河野的日本驻德国自由记者前两天对我讲了一件“令他大受震动的事”。他说,1月底,他和一个日本同事参加德国一家著名企业的新品展示活动。由于他们没有进行会前记者登记,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一到会场,那家企业的新闻官就走过来用中文向他们打招呼。在北京学习过中文的河野就用中文与他寒暄了几句。新闻官误以为河野是中国记者,就把他安排到前排可以摄影的位置,并给了提问机会。而那位不会讲中文的同伴,由于是“日本记者”,只能坐在后面的临时记者席。这件事让河野很受震动。他没想到,中国记者在德国越来越受欢迎,而日本记者却恰好相反。记得8年前,我刚到德国工作时,德国人见到我总是以日语问候,而现在,这种情况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您好”、“谢谢”等中文问候语。

德国各机构对中国媒体的了解也与日俱增。前不久,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德国智库———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负责人,也是《国际政治》的主编,他想请我喝咖啡。这着实吓了我一跳。要知道,为了采访这位德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前几年很多中国记者吃过闭门羹。后来我才知道,这位专家去年去了中国,在中国同事那里了解到我在《环球时报》写的文章,因此很想认识我。回到德国后,他就通过一位中国朋友要到了我的电话。去年中德因“西藏问题”发生不快后,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外交政策顾问也主动联系《环球时报》记者“诉苦”,并澄清德国对华态度没变。今年1月底,温家宝总理访德时,一些德国企业更是频频向我打听情况,希望获得中国的订单。

德国外国记者协会是外国驻德记者组成的公益组织。参加这个组织的400多位外国记者来自60多个国家,他们每年都会收到德国各级机构的邀请。一般来说,每个成员每年平均能收到50个邀请。而中国记者往往更受欢迎。去年我就收到了100多个邀请,既有德国总理府、外交部的邀请,也有奔驰、宝马公司以及各种人权、公益组织的邀请。去年秋天,德国酒乡还邀请我到那里入住五星级酒店,参加品酒会和名人交流会,唯一要求是,能有机会向中国人介绍他们的景点。

对于自己越来越受欢迎,驻德中国记者却表现得很冷静。大家认为,这一方面说明中国近些年的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也表明德国人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一位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说,中国媒体让他“出口转内销”,成为德中两国的学术名人。▲

猜你喜欢
河野外国环球时报
日本外相爱玩推特被批“太闲”
日官房长官辩称没否认“河野谈话”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
外国幽默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