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红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体现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角色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趣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典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介绍数学家命名的定理和公式,生动讲述有关科学家在创造这些定理和公式的有趣经过,角色适当点拨科学家的创造思路,学生学会从中各种创新思维方法,从羡慕到萌生创新意识。
2、举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勤于发问
哥白尼对“地心说”产生怀疑,才产生了“日心说”。爱因斯坦勇于认为牛顿力学不是全部物理学,才产生了他自己的“相对论”。有数学启蒙老师讲课时提出“哥德巴赫猜想”,才有学生陈景润的卧身尝胆,历尽艰辛,圆满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创新教育中重点在于解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育、发展,使学生敢于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看待所遇到的问题。质疑是创新的发源和动力。路在口上。勤于问路则思路开阔,通行无阻。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勤于发问是事半功倍的创新教学法。
3、设计知识再造过程,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的感觉
按照“归纳、类比——猜想——证明”的思维策略,通过角色引导去实践、探索、成功。这样,消除了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盲目性、残缺性,减少学生实践时间和探索的艰辛,缩短创新意识形成时间,加大成功效益。学生少付出,大收获,具减轻学生负担的真实性意义。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
数学角色自身要有创新精神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潜在的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激发,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巧妙安排,变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探究”,充分暴露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都是创新。一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如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社会(如利息、股票、利润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为数学模型,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三、启迪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布鲁纳指出:指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一下子以对整体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它赖以求答案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直觉得出的结论。直觉思维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三基”教学,同时要保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为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还原”直觉思维的过程,从理论上给予证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任何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拟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让新的数学教育给我们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