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和《再别康桥》都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写别情的名篇,深受高中生的喜爱。我们既喜欢“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着一“伤”字而离别之痛凸现的笔法,更喜欢“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飘逸。同是告别诗,离别情,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却是两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柳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再看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完上面的词和诗,我们不妨从以下两大方面来比较。
一、文本内容
(一)同是告别诗,各自告别的对象不同。
《雨霖铃》中告别对象是人,是与之缠绵的情人,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是“此去经年”呢?因此离别的感情是一种“伤痛”,而《再别康桥》的告别对象则是物。物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是有所区别的。作者曾在剑桥留学,对此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故地重游是一种喜悦、一种满足,所以与之离别也没有太大的遗憾。离愁淡淡的,更多的则是愉悦与洒脱。
(二)同是傍晚告别,告别的环境不同。
柳词中写告别的环境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暮霭沉沉楚天阔”。试想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冷落清秋节”的傍晚,在寒蝉颤鸣中,在告别离人的十里长亭里与情人分别,离别的人会有好情绪吗?而徐诗则不同,全诗的氛围是在夕阳下,西天的云彩笼罩着树木山川,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即使霞光褪去,还有星辉斑斓,一切都如梦幻般的美妙。境不同而情亦不同。
二、艺术风格
(一)同属婉约风格,感情色彩不同。
《雨霖铃》是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长亭送别的缠绵感伤之情。全词重在“伤”字,如“凄切”、“泪眼”、“沉沉”、“冷落”、“残月”、“虚设”,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无不透出情人离别时的沉痛、伤感和怨恨。《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唯美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写的是作者告别给予自己新思想的康桥,即剑桥,抒发自己对康桥的爱。贯穿全诗的意象:“云彩”、“金柳”、“新娘”、“青荇”、“柔波”、“彩虹”、“星辉”,这些女性化的词却浓墨重彩地表达出作者对康桥强烈的爱。
(二)同是情景交融,意境却不同
柳词和志摩的诗都通过写景来抒情,寓情于景,是情景交融的诗歌典范作品。如柳词中出现的“寒蝉”、“长亭”、“骤雨”、“暮霭”等词,“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句都是用来写景的,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却是感伤凄迷之情。词一开篇即用“寒蝉”、“暮霭”营造出“冷落清秋”的萧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在这种氛围中,情人“长亭对晚”,如何叫人不伤心?“长亭”是古人送别的象征,是送别时依依惜别的地方。伤心人于是表现出“泪眼”、“无语”、“凝噎”。由此引出下阕的经典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处只着一“伤”字,尽得风流。这个“伤”字准确深刻地道出了此时此刻的离别之痛。读到此处,读者的心也禁不住颤抖起来,曾经历的种种离别之情仿佛也跟着伤感起来:离家时与父母的不忍,毕业时与同学的不舍,分别时与爱人的缠绵……林林总总叫人肝肠寸断。虽然紧跟着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温婉可人,可那毕竟是情人离去后的良辰美景,这样的良辰美景对形单影只的人来说,形同“虚设”,徒增伤感罢了,所以最后心生感慨:“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伤心、无奈、怨恨之情溢于言表。
志摩的诗虽也写离愁却无别恨。全诗共分七节,出现的景物有:“云彩”、“金柳”、“新娘”、“夕阳”、“软泥”、“青荇”、“柔波”、“水草”、“虹”、“星辉”等。本诗也是描绘黄昏时的情景,但在志摩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云彩的斑斓、杨柳身披金辉像盛妆的新娘,美丽的艳影荡漾在作者的心河之中。由此衬托出康桥之美,间接地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因此就有了下面的诗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好一个“甘心”,读者读到这里,也不禁激起对康桥的向往之情。诗的后半部分写到晚上,但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幽静的夜晚,温柔的康河,闪烁的星辉,此情此景,作者仿佛梦中一样,陶醉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忍不住要放歌。此时此刻,作者所表达的对康桥的爱达到高潮,美的旋律在这里奏出最强音。虽然后面作者没有放歌,但也只是把“悄悄”作为“别离的笙箫”,如此幽美的夜晚不忍心搅扰康桥的美梦,因为“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看来保持一下沉默也是对康桥的爱,此时有一点淡淡的离愁。但在诗的最后一节,作者的淡淡离愁很快化为潇洒的离别:“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的美好印象已存心底,就让美丽的康桥依然保持她的完美,做大众的情人吧,“我”可以无拘无束地走了。整首诗给人美好、温馨、洒脱的快感。
(三)同是写景,虚实手法不同。
《雨霖铃》分上下两阕,两阕都写景,但上阕是实写,下阕则是虚写。上阕中写到“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这些景物都是送别的人亲眼所见,真实地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并有力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凄惨惨的氛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下阕所写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女子想象情人离去后,只剩自己孤独地面对曾经共同拥有的风花柳月,睹物思人,愈显孤寂与凄凉,从反面衬托出情人离别时的凄惨境遇,写出了离别的无限伤感和凄美之情,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悠悠,恨悠悠。
《再别康桥》共七小节,节节都有景物描写,但虚虚实实,虚实相生,极富魅力。例如,第二小节里写“河畔的金柳”是实写,可是作者马上把它想象成“夕阳中的新娘”,心醉神迷,有诗为证:“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第三小节里写到“软泥上的青荇”,又一下子把它想象成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在温柔地向他招手致意,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再比如第四小节里写榆荫下的潭水,作者则把它想象成是天上的虹被揉碎了撒在浮藻间,五彩斑斓,仿佛“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些极富创造性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亦真亦幻,别情和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写的是离别但无离恨,留给人的是无尽的美感,感动了每一个读它的人。
《雨霖铃》和《再别康桥》都是传世佳作,诗词中的精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来读一读,品一品。
潘久香,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