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现汝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c)-09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而引起部分心肌坏死,绝大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使血管径发生持续性痉挛而致急性阻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1]。因此,应着重抓好常规护理,控制活动、心理护理、缓解疼痛、合理治疗、保持大便通畅等环节的重点护理,而且患者出院后能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和好转率的有效措施。
1临床资料
62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19例;年龄34~86岁,平均62岁;病情2 h~10年。均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其中,急性下壁梗死17例,后侧壁心肌梗死12例,前间壁梗死10例,广泛前壁梗死23例。经过治疗及护理后,显效41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无一例死亡。
2护理方法
2.1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护理
2.1.1一般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确诊后应立即进入监护病房,进行心电监护。遵医嘱及时正确给药;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除颤仪待机备用状态;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密切监护,及早发现并发症。早期护士应加强巡视,给予心理支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肌梗死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稳定患者恐慌情绪,使之与医护人员配合。患者发病后2周内处于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患者翻身、洗漱、饮食、大小便等,均由护士协助,并做肢体被动运动,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2.1.2晨间护理包括整理床铺、保持皮肤清洁和口腔等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应与患者进行交谈,运用医学知识向患者解释宣传,保证其安心休息。
2.1.3日间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与医生配合,做好以下记录,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饮水、进食量和心电监护情况以及患者心绞痛的程度、有无部位放射、持续时间和次数。当患者剧烈疼痛且伴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弱时,即刻给予硝酸甘油1片舌下含化,迅速处理。另外,还要注意患者有无阵发性呼吸困难,如有则为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也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以免延误病情。要遵医嘱按时给患者服药。对输液患者,应严格控制滴速,滴速太快,会加重心脏循环负荷;滴速太慢,达不到预期疗效。急性期以15~20 滴/min为宜,有的患者不遵医嘱,待护士走后,随意调整滴速,护士应在调好滴速后,耐心向患者解释,掌握好输液的速度,并及时帮助患者轻轻翻身、拍打,防止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同时要保持室内清洁,安静舒适。谢绝探视,避免患者过度激动或兴奋。心肌梗死患者第1周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1周后给半流质或软食。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忌暴饮、暴食,以低脂肪、适量的蛋白、水果、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少食盐、茶、咖啡,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用通便药物甚至灌肠,防止大便过程中诱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2]。
2.1.4晚间护理除严密观察心绞痛的诱因及有无心力衰竭症状外,还要让患者能够安静入睡,充足的睡眠能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2.2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活动及康复护理[3-5]
急性心梗患者,在没有胸痛也无并发症且心电图稳定后,应及早进行康复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2周后,指导其在床上活动,动作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第3~5周如病情稳定,可逐步离床,在室内缓步走动,应消除患者起床活动的顾虑,尽快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有并发症者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我们对62例急性心梗患者制订了严格的早期活动的康复护理计划,康复活动期间,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迅速,随时可以出现心原性休克、心功能不全及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跳骤停,不少心肌梗死患者突然死于康复期。因此,当患者:①心率≥100 次/min;②收缩压下降≥20 mm Hg(1 mm Hg=0.133 kPa);③严重的心律失常;④心电图ST段缺血型下移≥0.1 mV或上升≥0.2 mV;⑤有心绞痛发作。出现上述情况时应暂停活动,并即刻报告医生进行处理[6]。对在康复期护理的患者初期活动还应注意提防晕厥,因为心肌梗死后,由于心功能减退及久卧不动,使血液积聚于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加之久卧后下肢肌肉与静脉张力松弛,调节血管张力的功能暂时减退,在起坐或直立活动时可发生一过性低血压而晕厥。当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时,可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以及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出汗等现象,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必须让患者平卧,意识即可恢复。因此,这类患者开始活动时,应缓缓坐起,若无不适现象,再缓慢起立。本组资料62例急性患者护理中应根据病情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指导,使患者有合理的运动量,切勿操之过急。
2.3出院康复指导
康复期患者最大的顾虑是担心心肌梗死复发。我们要加强卫生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诱发因素及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改变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介绍心肌梗死的预防措施。①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根据心功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锻炼。②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吸烟、饮酒、进食过饱、排便用力等。③节制饮食,忌暴饮、暴食,多食蔬菜、蛋白质类,少食动物脂肪、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④遵医嘱服药,随身自备硝酸甘油类扩血管药物。⑤定期复查。多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3,293,
296.
[2]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2-109.
[3]郭艳丽.3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6):127.
[4]李晓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97.
[5]刘玉花,张维开.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3-94.
[6]支向红,高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3):35.
(收稿日期:2008-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