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学澳门

2009-02-26 05:56饶芃子
华文文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葡语学位澳门

饶芃子

我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应澳门语文学会会长胡培周先生之邀,第一次到澳门作文学交流。此后,曾多次受《澳门日报》、澳门基金会、澳门笔会、澳门中华诗词学会、澳门大学等单位的邀请,参与澳门的文学活动,认识了澳门文学界的作家、诗人和文化界的不少朋友,特别高兴的是,有幸认识时任《澳门日报》社长李成俊先生和《澳门日报》总编辑李鹏翥先生,还有澳门基金会的吴志良先生,在他们的引领和支持下,“结识”了澳门这片特殊的山水,对岛上中外人文交汇共生的奇异景观,留下很深的印象,引发了我对澳门文化、文学的兴趣,从而在一个方面打开了我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一、我与澳门文学

1987年,我受命任暨南大学副校长,主管人文社科和研究生工作。就在这一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批准暨南大学率先在港澳台招收兼读制研究生,并于1989年开始招生。作为一位对澳门文坛有文缘、情缘的岛外学者,一开始我就选择在澳门招收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于是,廖子馨就成了我在澳门学坛的开门女弟子。从1989~2003年,我先后在澳门招收了五位硕士生和三位博士生,现在他们都是澳门文化界的有为之士,有的已是岛上知名的批评家、作家和大学教授,其中李观鼎、汤梅笑还先后于2005、2006年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文化功绩勋章”。20多年来,我对澳门文学的关注和研究,是和我在澳门招收研究生这一高学位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跟我攻读学位的澳门研究生,除了第一届博士生李观鼎和2001届硕士生黄文辉(他们在入学前已有某方面的学术旨趣和积累)外,我都鼓励他们研究澳门的文化、文学生态,研究、撰写澳门文学的论文,而他们也都有在这块园地耕耘和寻求突破的决心,写出了在当时来说为澳门文学“补白”的学位论文。以我1989~1992年所指导的第一位澳门硕士生廖子馨为例:廖子馨考上我的硕士研究生时是《澳门日报》记者,她撰写的学位论文题目是《论澳门女性文学》。此前,澳门的女性文学研究,无论是岛内还是岛外,都是一个空白。她在修读学位期间,不辞劳苦,进行历史的追索和调查研究,对20世纪澳门女作家及其文学创作活动,进行寻踪和跟踪研究:从20年代参加澳门第一个文学组织“雪社”的两位女诗人宇雪(周佩贤)、冰雪(赵连城),以及她们的文学创作、所参与的文学活动梳理起,到60年代的刘青华、刘羡冰等少数女写作者,再到8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群体,对澳门大半个世纪的女性文学做出整体透视和历史评价,并将其与内地、香港的女作家创作进行比较,突显澳门女性文学在历史发展和文学创作上的特殊性。这是澳门文坛和学坛第一篇全面论述当地女性文学的长篇论文。后来,在《澳门日报》支持下,她在学位论文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出版了专著《论澳门女性文学》(1994年)。众所周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女性作为研究视点,在当时的学界也是颇有创意的,所以,我在为她的书所写的“序”中,称她为澳门学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澳门女性文学研究“第一人”。

而令我记忆特别深刻、在今天想起来还不无兴奋的是我1990~1994年指导的硕士生汪春所撰写的学位论文《论澳门“土生文学”及其文化价值》在社会和学界的影响。据文献显示,19世纪就已有“土生”歌谣出现,并有人搜集将其发表在《大西洋国》和《复兴》杂志上。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澳门的“土生”族群中出现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的作品是澳门400多年来华洋杂处、中西融合的精神产物,因而极具澳门特色。但长期以来,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阻隔,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研究。在汪春的硕士论文面世之前,澳门文坛上仅有几篇关于“澳门土语”的文章,载于澳门文化司署1987年的《文化杂志》上,其中有个别文章虽涉及到早期“土生”诗歌的创作情况,但没有作任何论述,所以是一个尚未开封的课题。汪春于1990年考上我的硕士研究生,后被澳门政府派往葡萄牙学习葡语一年,1991年回来复学,在我的“文艺实践”课上翻译了一些“土生”诗歌,我阅后觉得这些作品从文化内涵和艺术意象上都与澳门的汉语诗歌不一样,鼓励她关注这个问题。之后,她又把“土生”作家飞历奇的小说《蛋家女阿张》、《爱情与小脚趾》和《大辫子的诱惑》等带来给我看,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跨文化基因非常独特,是澳门文坛、学坛未关注而应该去拓展的一块“生荒地”,经过师生间多次对话、讨论,特别考虑到汪春懂葡语,英语很好,有条件搜集相关资料,最后确定将此作为她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她的论文在答辩时获得好评,并引起答辩专家的注意和重视,认为我们为澳门文学研究开了一个新的“口”。澳门媒体对此也极其关注,将其论文提要在《澳门日报》连载。此后,欧洲比较文学研究会还邀请她前去参会、交流。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界开启对澳门“土生文学”的研究,1999年,我的学术论文《“根”的追寻——澳门“土生文学”中一个难解的情结》在《学术研究》上发表后,曾被多次引用、转载,葡萄牙学界还通过澳门文化司署官员,邀我前去交流。现在澳门“土生文学”作为澳门文学的“成员”之一,已广为人知,然追根溯源,汪春应是此领域的“开拓者”。

另一个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所指导的1997级博士生李淑仪,她所撰写的博士论文《十六至二十世纪澳门葡语文学的探索与研究》,也是一篇极具创意的学位论文。李淑仪懂法语、英语、葡语,报考我的博士生时,是澳门《文化杂志》编辑,她在工作中积累了澳门葡语作家及作品的丰富资料,在跟我攻读比较文艺学博士学位期间,我鼓励她发挥自己知识背景的优势,运用原先拥有的文化、文学资源,寻找文学研究的新突破口,因为比较文学的主要精神就是跨越: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学科等等。澳门的葡语文学和葡国作家所写的有关澳门的文学作品,都是“跨界”的文学,她有这方面的文学资源,也有这方面的语言条件和兴趣,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在论文题目初步确定以后,她还结合自己的工作,多次到葡萄牙搜集资料,发现从16世纪开始,就有澳门葡语作家作品,然后按编年史搜集、追踪,并根据历史和文学的发展分阶段评述,在每一阶段又突出主要的作家作品,对其作细致的介绍和解读,重视分析这些作家视野里的“中国景观”,以及作品中的跨文化特色。我个人认为她在论文中所提供的丰富资料和在作品解读中所提出的问题及其立论,都极具原创性。但因我不懂葡文,在她论文初稿写成以后,还通过澳门大学和比较文学界的朋友,邀请到五位葡萄牙学者和澳门“土生”葡文专家为她所使用的资料,进行鉴定和甄别,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他们对她论文中所搜集的16至19世纪的文学资料,更是赞赏有嘉!在答辩中专家们的评价也很好。据我所知,国内比较文学著名学者南京大学钱林森教授、清华大学王宁教

猜你喜欢
葡语学位澳门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基于慕课的学位和传统在线学位的五点不同
澳门回归日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全球有多少国家说葡语(答读者问)
趣谈“学位服”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