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雪钧用心《亲吻音乐》

2009-02-26 08:18
音乐周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帕瓦罗蒂札记音乐家

刘 蔚

施雪钧去年连续出版了两本有关音乐的专著,其中之一就是笔者手头的这本《亲吻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另一本是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天朗地黄歌苍凉》),作为他多年的朋友,我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全书分为“音乐散文、札记”、“音乐家访谈录”、“音乐评论”三大部分,收录了他近些年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这三大类代表性作品。笔者得到雪钧先生的馈赠后,首先阅读的是卷二的“音乐家访谈录”部分,因为我觉得这部分的作品最成功、最有价值,而且其中的一些篇章我多少知道点它们诞生的过程,明白雪钧先生为它们付出的巨大心血,因而读来尤为亲切。就拿这篇《柏林神话——塞蒙·莱托访谈录》来说,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2005年金秋指挥大师莱托率柏林爱乐乐团首访上海的那段轰动、难忘的日子。那年,雪钧先生是申城平面媒体中唯一获得专访莱托机会的记者,以一个非音乐记者的身份做了一件上海滩所有音乐记者都无法做到或者说没有能力做的事;整个过程之跌宕起伏,简直可以写一篇传奇小说,限于篇幅笔者就不展开了。令人艳羡的背后却是他为此付出的汗水、毅力和智慧。

读过“音乐家访谈录”中的这些文章,你会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即作者对中外古典音乐界的情况十分熟悉,了然于胸。在对访谈的主人公进行专访之前,掌握了大量的资料,然后设计出提问角度自然而又巧妙、且有相当深度的采访提纲,才有了这些内容丰富、鲜活,不时闪耀出思想与艺术火花的中外著名音乐家访谈录,包括傅聪、西普林·卡萨利斯、大卫·杜巴尔、郎朗、陈宏宽、何占豪、汤沐海、李传韵、俞逊发等等。如此有角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艺术家访谈录,平心而论在国内尤其是上海并不多见,值得有关从业人员好好地学习和借鉴。

德国著名作家席勒有句名言:风格即人。中国人也喜欢说:文如其人。这些用在雪钧先生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雪钧先生正直耿介,为人豪爽,有嫉恶如仇、古道热肠的侠士之风。反映在本书中,尤其是“音乐散文、札记”、“音乐评论”这两部分的文字中,就是情感真挚,观点鲜明,敢于直言,可又立论周详,言之有物,文采斐然,因而他的“音乐散文、札记”极富感染力,其“音乐评论”又常常直指要害,痛快淋漓。比如描写帕瓦罗蒂的《一代歌王“神话”终结》,在回顾帕瓦罗蒂中青年时代勤奋专注的同时,用了相当的篇幅叹惜他晚年尽管年华老去,却不知激流勇退,反而被商业和金钱所摆布,最后沦为坐在轮椅上还要满世界兜一圈最后“捞一票”的“老国王”;讴歌“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不朽的马车夫》,虽然所用的材料爱乐人耳熟能详,但由于切入点新颖,笔调充满感情,因而读来真切感人。至于雪钧先生的“音乐评论”,除了观点鲜明,还溶入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往往能发别人之未发,深中肯綮。《大师,你留下的是遗憾》《也谈〈茉莉花〉的代表作——与葛剑雄先生商榷》《别把音乐神秘化》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篇评论文章。

音乐报道和评论并非雪钧先生的本行,他的本职是《文汇报》要闻版的资深编辑。成年累月、兢兢业业地做着责任重大的要闻版夜班编辑工作,其辛苦可想而知。十几年来,笔耕不辍,成为了沪上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乐评人,由此写出了许多文辞优美、思想深邃,在圈内圈外广受好评的与古典音乐有关的文字。■

开卷有益

音乐报道和评论并非雪钧先生的本行,就在这为他人做嫁衣的、繁重的编辑工作之余,他用心拥抱了音乐,成为了专门写作音乐家文学作品音乐评论的一个编辑型作家。

猜你喜欢
帕瓦罗蒂札记音乐家
边动笔墨边读书
音乐家石膏像
出身卑微并不可怕
备课札记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总结
精品赏析
《经律异相》校读札记
小小音乐家
帕瓦罗蒂终于离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