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歌剧的绿洲

2009-02-26 08:18
音乐周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株洲汇演歌剧院

蒋 力

1990

策划/张大江 视觉/黄静

执行/陈志音 张欢 张蕾

孙静

2008年末在京举办的“2008中国歌剧论坛”上,湖南作曲家刘振球、剧作家舒柯都提到湖南曾被誉为“歌剧绿洲”。这在今天已无法想像,当年却是令人艳羡的事实。

1990年,我还是一个记者,自动请缨到株洲采访全国歌剧观摩演出。歌剧在文化媒体的决策人眼中从未成为重点(至今亦如是),在我看来,1990年11月能有株洲的全国歌剧汇演,一是显出株洲文化人的气魄,二是与当时的文化部当政者、歌剧《白毛女》的作者之一贺敬之有很大关系。贺部长邀集了所有文化部门和重要媒体的负责人,尽数汇集株洲,大力倡导主旋律歌剧,但也提出了主旋律与多样化应当并存的导向性主张。这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已属相当得体的文化政策了。

吸引我去株洲的原因,主要是之前若干年里湖南不断涌现的歌剧新作,如《中原烈女》《公寓十三》《深宫欲海》《蜻蜓》等,相继进京演出,形成歌剧的湖南热。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次汇演的剧目竟达到14台之多,作为一个歌剧节都绰绰有余了。不去株洲,怎知芳林如许?先说阵容的浩大吧:除中央歌剧院、总政歌剧团缺席之外,多个艺术团体的到场,足以确立那次汇演的权威性,中国歌剧舞剧院,上海歌剧院、辽宁歌剧院、哈尔滨歌剧院、泉州歌剧团,陕西、四川、江苏、江西的省歌舞剧院,长沙、株洲的市级歌舞团,吉林延边和贵州安顺地区的少数民族歌舞团,南京前线话剧团,还有最基层的大连长海县文工团,真是蔚然大观。

再说剧目。新创剧目构成了汇演的主体,新到音乐剧(上海的《请与我同行》,编剧就是前面提到的湖南作家舒柯),新到话剧团演音乐剧(南京的《征婚启事》),新到县级文工团登上全国汇演的舞台(大连长海的《海篷花》)。不新者有哈尔滨的《山野里的游戏》,已有百场商演记录,且是从哈尔滨一路演到了株洲。14台之外的最“老”者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民族歌剧精品荟萃,老固老矣,却是中国歌剧的传统、精髓、历史的写照。

有一批歌剧“死党”聚此,聚会是免不了的,我是第一个聚会的发起者,那是因为看株洲的《从前有座山》,刘振球作曲兼指挥。看完戏我抑制不住激动,奔到乐池边与振球兄紧紧地握手,当即告诉他:明天上午咱们开个座谈会!次日,从北京来的十余位记者悉数到场,北京的居其宏、上海的戴鹏海、辽宁的寒溪等评论家也应邀到场,那是多么尽兴、惬意的畅谈歌剧的座谈会啊!我们在“多样化”的歌剧中找到了一种艺术享受的乐趣。

我回京后,写了长篇述评《歌剧1990》。文自株洲写起,但不止于株洲,最后一段特别提到那年超常发挥的中央歌剧院。我与歌剧的情结是在株洲系得更紧的:1996年,我调入中央歌剧院,担任演出处处长;2003年担任创作中心主任;2008年担任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株洲汇演歌剧院
唱出轻松
雅典人书店:建在歌剧院里的书店
株洲为何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富滇银行举行庆“七·一”文艺汇演
童心画廊
精彩的“六一”文艺汇演